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羅馬化:Bhārat Gaṇarājya,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印地語:भारत,羅馬化:Bhārat;英語:India),是位於南亞次大陸上的國家,面積位列世界第七,是亞洲面積第三大的國家,實際控制領土面積約316萬6千平方公里。印度人口衆多,列世界首位。截至2022年12月,印度擁有接近14億170萬人口。按國內生產總值計算,印度現在已經成爲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印度並不是單一民族及文化的國家,其境內族羣和種族繁多,印度人中的印度斯坦族佔印度總人口的大約一半,各族羣都擁有各自的語言文字,僅憲法承認的官方語言就有22種之多,其中印地語和英語均被定爲聯邦官方的語言,並且法院裁定印度沒有國語;英語作為共同語言使用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是在南印度,地位更高於印地語。印度也是一個多宗教多信仰的國家,號稱“宗教博物館”,世界主要宗教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古印度,而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蘭教作爲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也有1億8千萬信徒,自公元8世紀隨着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傳播到印度次大陸,公元10世紀後北印度的大多數王朝統治者都信奉伊斯蘭教,其中的莫臥兒王朝幾乎征服整個次大陸;第三大宗教基督宗教亦有3千萬信徒,對於印度與基督教世界的往來甚有助益。印度是公認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之一。印度也是衆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邊國際組織的成員,包括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大英國協、金磚五國、四國聯盟、南亞區域合作聯盟和不結盟運動等。印度被視爲潛在超級大國之一。印度是世界第三大軍費支出國,在2021年其軍費預算達到766億美元。 以耕種農業、城市手工業、服務業以及其支撐產業爲主的部分行業已經相對取得了進展。除了民族文化與北方地形的豐富使印度旅遊業頗受歡迎之外,由於時差,大批能說英語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業(即是外國企業把客戶諮詢,電話答錄等等服務轉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寶萊塢電影的文化輸出在英語圈乃至全球的影響力不亞於世界主流。同時印度還是很多專利過期藥物的生產地,以低價格提供可靠的醫療。近年來,印度政府還大力投資本國高等教育,以利於在科學上與國際接軌,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印度半島生態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貿易伙伴是美國、歐盟、中華人民共和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國名釋義

歷史上,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西漢譯爲羌獨,東漢稱爲“天竺”。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認為「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或曰天竺,今從正音,宜云印度」,於是正式以印度(他稱之爲“五印度”)取代舊稱。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譯名皆源於印度河的梵語名 सिंधु(Sindhu)——其波斯語變音爲 هندو‎(Hindu),希臘語變爲 Ίνδό(Indu),龜茲語則是 Indaka。 印度人自稱婆羅多。印度曾有過很多國名,對同一名稱的來歷,也衆說紛紜,莫衷一是。根據耆那教傳說,教祖裏施波德沃的長子叫“波勒德”,他是一位威望很高的國王,因此他的國家便以波勒德的變音“婆羅多”命名。又據《往世書》記載,包勒沃王朝著名國王杜施因德的兒子叫“波勒德”,擅長武功,在繼任國王期間,打敗了許多雅利安人小王國。《梵書》中曾記載其武功。由於波勒德的原因,其後裔一直被認爲是“婆羅多”,國祚甚長。因此這個國家便以婆羅多命名。在《往世書》中尚有另外的記載,如“在大海以北和喜馬拉雅山以南,有個國家,名叫‘婆羅多·沃勒施’,因波勒德的後裔居住而得其名稱”。由此表明,印度居民古時也叫“帕勒迪”(意即婆羅多人)。又有些學者認爲,帕勒迪是指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以前的當地土著人而言,其文明遺蹟在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早有發現。不過這種說法存在爭議,有人認爲帕勒迪人是指婆羅多國王的子孫後代。

歷史

印度存在過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主要位於今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最遲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創造的文明,由於最早發現該文明遺址的地方位於現在巴基斯坦境內的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所以這個文明也被稱爲印度河文明或者哈拉帕文明。古印度人建立了嚴密的社會等級制度,不過該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時候突然衰落,印度河流域文明崩解,其文化的載體語言和文字也衰亡,無人能懂。導致古印度文明衰落中斷的原因至今在考古界則莫衷一是。近代基因研究顯示印度人彼此的基因差異較小,可能是在古代遭遇過大天災使人口大幅減少的緣故。另有一些專家認爲主因是印度河流域的大洪水或發生乾枯。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族羣入侵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和北部的恆河流域,在之後的數世紀中,雅利安人逐漸定居並從事農業活動。雅利安人帶來的外來語言印歐語系取代了當地語言,在文化上與當地人結合,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今北印度的主要語言為印歐語系,但在印度南方,仍盛行更早就傳入印度的達羅毗荼語系。 雅利安人帶來的文明相對於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而言晚了幾個世紀,故與之相對地,一般稱之爲恆河文明。恆河文明成爲延續至今的印度文化的源頭,恆河也被印度教徒視爲神靈和母親河。雅利安人入侵後,爲了區別本地土著和雅利安人,種姓制度慢慢開始在印度盛行。

公元前3世紀中葉,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統一除南印度邁索爾地區以外的整個次大陸。但阿育王死後,孔雀王朝走向衰落。此後印度就進入了一個長期的列國的時代。其中貴霜帝國和笈多王朝曾短暫統一過北印,各種宗教在這段時期開始興起,包括婆羅門教(印度教前身)和起源於尼泊爾的佛教;這個時期也是印度科學、藝術與文化的黃金時期。 公元8世紀,阿拉伯帝國開始入侵印度次大陸,引進了伊斯蘭文化,不過發跡於摩羯陀的波羅王朝曾在770-850年間短暫統一過北印度。12世紀開始,來自於今阿富汗的伊斯蘭化的突厥人在1148年反叛伽色尼王朝建立的古爾王朝大規模入侵北印度,攻佔了印度河平原和恆河平原,並且向南推進到納爾默達河,之後衍生出了德里蘇丹國,自13世紀的德里蘇丹國開始印度歷史有了較確切的史料記錄。德里蘇丹國在經歷圖格魯克王朝的頂峯之後開始衰落,無力控制龐大的印度南部德干高原,加上帖木兒的入侵導致衰落,印度逐漸又進入了列國割據的時代。 15世紀末,渡海而來的歐洲商人逐漸開始認識到印度的重要性,並積極在此開闢殖民地。德里蘇丹國瓦解後,同樣是來自中亞的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1526年攻滅印度德里蘇丹國的最後一個王朝,建立了莫臥兒帝國,經歷胡馬雍,阿克巴,賈漢吉爾,沙賈汗,到奧朗則布時代達到頂峯,幾乎統一了整個印度次大陸。但是,莫臥兒帝國的統治同樣因宗教衝突而迅速衰落,與此同時,強大的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西方殖民者卻蜂擁踏上次大陸,併爲爭奪印度而發生激烈的衝突。1757年,莫臥兒帝國和英國東印度公司之間爆發了普拉西戰役,印度因戰敗而逐步淪爲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統治權,只餘少數地區由葡萄牙及法國統治。1857年,印度全境爆發了著名的印度起義,反抗英國統治者,但很快被鎮壓。不過印度也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統治轉爲由英國直接統治,成立印度殖民政府,並結束了名義上還存在的莫臥兒帝國。

聯合王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諸省)分爲13個省,一度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的宗主權監督下存在着,這種土邦佔整個印度面積的2/5(有些省裏也有土邦),土邦和印度總督直接統治的各省構成了英屬印度帝國。1877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爲印度帝國的皇帝,1911年,印度帝國的首都也由加爾各答遷往德里。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印度軍隊在英國軍隊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隨着印度現代化的緩慢深入,一部分受英式教育培養的印度精英意識到由英國統治帶來的不平等,印度民族主義逐漸興起,一些印度知識分子於1885年成立了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該黨於1920年重組,由主張獨立的莫罕達斯·甘地獲得領導權,並開展了一系列謀求印度獨立的不合作運動。之後,代表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聯盟(簡稱穆盟)成立,穆罕默德·阿里·真納成爲該黨領袖,印度的兩大宗教逐漸失去了團結的可能性,兩國理論逐漸流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雖然英國是戰勝國,但由於在戰爭中消耗太大,使得英國實力走向衰落,加之印度人民不合作運動的廣泛開展,於是英國准許印度獨立。但此時印度的穆斯林已經開始謀劃建立單獨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英國和甘地都無力改變印度社會已經分裂的現實,只得同意獨立後的印度分裂爲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度在與巴基斯坦分治後實現獨立,但仍然留在英聯邦內,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佈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仍爲英聯邦成員國。這塊亞洲次大陸最終被分成以印度教爲主的「世俗」印度以及較小的伊斯蘭國家巴基斯坦。 獨立後,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執政的印度傾向於社會主義,並仿照蘇聯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外交上奉行不結盟政策,獨立於蘇、美兩個超級大國的集團之外。 獨立後的印度政府先後通過歸併、改組以及對土邦王公實行贖買政策,最終消滅了印度境內分裂割據的土邦國。同時在獨立後第一年與巴基斯坦就由於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衝突,得到克什米爾約2/3的領土。1949年6月初,印度派兵進駐錫金。1949年8月,印度和不丹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規定不丹對外關係接受印度的“指導”。1950年12月印度與錫金簽訂條約,規定錫金作爲印度的“保護國”,由印度的政治專員控制錫金的國防、外交和經濟,錫金最終在1975年被印度正式吞併。1959年西藏騷亂後,印度接納流亡的十四世達賴喇嘛,中印兩國同時因邊界問題交惡。1961年與葡萄牙爆發戰爭,印度得到果阿。1962年由於印軍開始進入中印邊界主權爭議地區建立軍事哨所,爆發中印邊境戰爭,擴張態勢受挫。1965年和1971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先後兩次爆發大規模戰爭,其中1971年印巴戰爭印度大獲全勝,「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獨立,宣佈成立孟加拉國。1974年印度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而1998年的第二次核試驗促使巴基斯坦也在同年進行了自己的核試驗。 此後印度國內教派衝突頻仍,金廟事件致使時任總理英迪拉·甘地遇刺,國家長期經濟干預造成經濟發展嚴重滯後,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1990年代。1991年,印度總理拉奧奉行經濟自由化政策,開始進行市場經濟改革,並取得初步成效,印度經濟慢慢步入快車道。然而受制於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瓶頸,印度的產業工人和工業發展緩慢,強大的工會和嚴格的勞工法也限制了外來投資。在目前印度的經濟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臨了多項挑戰,例如嚴重的人口過剩、環境惡化、大量的貧窮人口以及印度國內的種族以及宗教衝突。2014年印度人民黨執政以來,大力吸引西方投資,印度的經濟在過去十年已經大幅增長,成爲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同時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崛起也增強了印度發展成爲“全球領導大國”的野心。

政治

印度是一個聯邦共和國,多達7.14億選民,1,000多個政黨參與國會選舉,包括7個全國性大黨(政黨聯盟)、40個地區政黨,以及980個小黨,號稱全球最大規模的民主選舉。(2009年) 印度總統是國家元首、武裝部隊統帥。總統虛權,總理平時掌握實權。不過,若國家受到戰爭威脅、侵略、暴動時,總統有權宣佈緊急狀態;若政府癱瘓,總統可代行政府首腦職能;當議會選舉陷入僵局時,總統可以指定政黨進行組閣;總統可否決政府提出的法案。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間接選舉產生。印度副總統在總統無法行使權力時,並不能自動接任總統。 行政權力主要控制在以總理爲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由總統任命總理。然後再由總理向總統提名其他內閣成員。 印度國會實行兩院制,包括了上院聯邦院和下院人民院。部長會議對人民院負責。聯邦院議員任期6年,每2年改選三分之一,其中233名成員由地方選舉產生,其餘12人由總統任命。人民院共有545席,任期5年,其中543人民選產生,其餘2人由總統任命。 印度有一部完善的規定議會民主政體的憲法,這是印度民主政治的標誌。經過多次修訂,這部憲法多達395條,1000多項具體條款,號稱“世界上最長的憲法”。印度憲法中聲明印度是一個主權、民主、社會主義的共和國,保證其公民的正義,平等和自由,並努力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

行政區劃

印度法律上劃分爲28個邦(प्रांत,pradeshs),8個聯邦屬地(केन्द्र शासित प्रदेश,union territories,包括國家首都新德里),其中阿魯納恰爾邦、拉達克、查謨和克什米爾中央直轄區有爭議。

聯邦屬地

A. 安達曼-尼科巴羣島 B. 昌迪加爾(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首府) C. 達德拉-納加爾哈維利和達曼-第烏 D. 查謨和克什米爾(與巴基斯坦有領土糾紛) E. 拉達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領土糾紛) F. 拉克沙羣島 G. 德里(首都新德里所在地) H. 本地治裏

邊境爭議地區

印度和中國、巴基斯坦有領土爭端,印度實際控制中國宣稱的藏南地區,劃歸阿魯納恰爾邦;另外,印度宣稱中國所控制的阿克塞欽地區爲其領土。克什米爾地區與巴基斯坦存在爭議,印度實際控制其南部。現今在印度百分之五的領土是屬於有爭議性的。

東段:印度實際控制,屬1987年成立的阿魯納恰爾邦管轄,面積83,743km²,其中爭議地區面積大約6萬平方千米;中國稱藏南地區。 中段:除烏熱外的其它地區由印度實際控制,2,100km²。 西段:中國實際控制阿克賽欽地區33,500km²。喀喇崑崙走廊和巴里加斯大部分地區也由中國控制。

主要城市

地理

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6度44分至35度30分、東經68度7分至97度25分之間。印度是世界第七大國,總面積317萬平方公里。印度從北到南全長3,214公里,從東到西全長2,993公里,印度半島亦是南亞的主體。

地形

印度地理是多樣的:從雪山山脈到沙漠,從平原到雨林,從丘陵到高原,風光應有盡有。印度囊括了位於印度板塊的印度次大陸的絕大部分,以及印度-澳洲板塊的偏北部分。印度擁有海岸線7,000多公里,其中大多數位於亞洲南部半島,伸入印度洋。 肥沃的恆河平原覆蓋了印度北部、中部和東部的絕大部分。而德干高原佔了印度南部的絕大部分。印度西部是塔爾沙漠,這是一個岩石和沙塵的混合沙漠。印度的東部和東北部邊境線涵蓋了喜馬拉雅山脈。由於與巴基斯坦的領土糾紛,印度的最高點存在爭議。按照印度的說法,其最高點(在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是喬戈裏峯,海拔8,611米。印度無爭議的最高點是干城章嘉峯,海拔8,598米。 印度位於印度次大陸,主要由三個地理區組成:在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的高山區(其中就有海拔8,598米的印度最高峯康城章加峯)、中央平原/恆河平原(Indo-Gangetic Plain)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

海陸位置

印度西北部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北部與中國,不丹和尼泊爾接壤,東部與緬甸接壤,印度西孟加拉邦的東面是孟加拉國。印度南面是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等島國。 印度西南部與阿拉伯海接壤,東部和東南部與孟加拉灣接壤。

河流

多條河流發源於或流經印度,例如有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亞穆納河、戈達瓦里河以及奎師那河(Krishna River)。源於喜馬拉雅山的有恆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他們都注入孟加拉灣,其中恆河的重要支流科西河常有洪水。印度河上流的一小段也位於印度境內。印度南方是熱帶季風性氣候,北方則是溫帶氣候。乾旱、季風性氣候造成的下雨形成的突發性洪水,嚴重的雷暴雨、地震等是印度的主要自然災害。

氣候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爲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自然資源

印度有世界上第四大蘊藏量的煤炭。其他主要的自然資源還有鐵礦、錳、雲母、鐵礬土、鈦礦、鉻鐵礦、天然氣、石油、鑽石、石灰石和可耕地等。

經濟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增長速度引人矚目。2017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評估印度經濟國內生產總值為2.611兆美金,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和英國與法國相差無幾;2017年世界銀行評估印度經濟國內生產毛額為2.59兆美金,印度同樣評比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若以購買力平價來衡量,印度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9.459兆美元,超越日本成為世界排行第三,僅次於美國、中國。過去20年間,印度年成長率爲5.8%,並於2011年至2012年間達6.1%。社會財富在印度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極度不平衡,全國10%的人口掌控全國33%的收入。由於印度人口衆多,平均國民生產總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爲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匯率則爲1,389美元,爲世界第140位。1991年以前,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影響,經濟政策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印度政府過分干預勞工及金融市場並監管商業活動,由於1991年印度經濟危機,加上蘇聯解體,新國大黨政府使印度開始實行經濟自由化改革,藉由外國貿易及直接投資,逐步轉型爲自由市場,印度的經濟規模獲得了較快速度的增長,印度從1995年1月1日起,就是世界貿易組織會員國之一。 印度有5.137億勞動人口,居世界第2位,其中50%從事農業或農業相關行業,28%從事服務業及相關產業;從事工業的佔18%。以佔GDP比例來看,農業佔GDP的18.1%,服務業和工業分別佔55.6%和26.3%。印度的海外勞工約兩千五百萬人,所賺取的外匯交易額在2014年達到美金700億元,是全世界第一大外匯交易金額。主要農作物包括大米,大麥,油菜籽,棉花,黃麻,茶葉,蔗糖和馬鈴薯。主要工業包括軟件,汽車,水泥,化工,消費電子,食品加工,機械,採礦,石油,製藥,鋼鐵,運輸設備和紡織品。於2006年,對外貿易佔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的24%,於1985年時,僅佔6%。印度佔2008年全世界貿易額的1.68%。於2011年,印度爲世界第10大進口國及第19大出口國;印度主要出口品爲石油製品、紡織品、珠寶、軟件、工程器材、化工製品及皮革;進口品則爲原油、機械、寶石、肥料及化工製品。於2001年至2011年間,石化製品及工程器材佔出口比重由14%成長至42%。 印度實行民主政治的同時實行社會主義,政府對私人經濟活動,外貿,外國資本直接投資嚴格控管。不過,1991年透過經濟改革,放鬆對外貿和外資的管制,逐漸開放國內市場。國有企業民營化和部分領域開放對私人以及外國投資的設限,至於相關的政治爭論持續不斷。開放後這數年間印度的經濟成長率達7.5%,過去十年的時薪也翻倍。自1985年以來,已有4.31億印度人脫離貧窮。根據全球競爭力報告,印度競爭力居世界第51位,其中在金融市場(第17位)、銀行部門(第24位)、創新(第39位)及經商(第44位)等方面表現較佳。全球最大的15家信息科技外包公司中,有7家位於印度,而企業對於外包國家的偏好度僅次於美國。印度爲第11大消費市場,2030年將成爲第5大消費市場。印度通訊爲世界成長最快的國家,於2010年至2011年間,增加了2.27億用戶;汽車工業成長速度居世界第2位,2009年-2010年成長了26%,汽車出口成長了36%。印度發電裝機容量爲250吉瓦(109瓦特),其中8%屬再生能源。 雖然過去幾十年間印度經濟成長相當迅速,但仍持續面對社會經濟上的挑戰。印度爲世界銀行定義日收入低於1.25美元貧窮線以下人口最多的國家,但貧窮人口的比例已由1985年的60%降低至2005年的42%。有一半的孩童體重過輕,其中46%孩童營養不良,政府推出營養午餐以改善印度孩童的營養狀況。自1991年以來,印度各邦貧富差距持續擴大,最富裕的邦其人均國內生產淨值於2007年時已達最窮者的3.2倍。印度貪污情形顯著增加,根據報告估計自獨立後的非法資金流通約4620億美元。印度於1991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僅329美元,自經濟自由化後,2010年時已達1265美元,預計2016年時可達2110美元,但仍較其他亞洲開發中國家如印度尼西亞、伊朗、馬來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泰國爲低,且未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難以超過前述國家。 印度外匯存底充足,匯率穩定,未來官方也將全面解除外匯管制,由市場決定幣值。印度製造業出口已經開始下滑,全國很多地區電力供應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語的人口,目前是21世紀全球最主要的資訊服務業生產國、電腦軟件出口國以及衆多軟體工程師的祖國。印度已經成爲軟件業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術服務等等也即將成爲全球重要出口國,2014任仕達(Randstad Group)公佈「亞洲最不快樂的員工」調查顯示,最快樂的員工排名第一名是印度。

研究報告

根據2011年的普華永道事務所報告,印度購買力平價國民生產總值可以在2045年贏過美國。在接下來四十年,印度國民生產總額預計平均每年增加8%,因此在2050年前,印度有潛力成為世界成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報告中強調主要成長因素為:年輕且快速成長的勞工人口紅利;因為發展教育與工程技術成長使得工業成長力道強勁;快速增長的中產階級驅動了持續增長的消費市場。世界銀行提醒印度要達成其經濟潛力,必須持續專注在公共改革,交通基礎建設,農業與鄉村發展,解除勞動法規限制,教育與能源安全,以及全民健保及飲食營養。 經濟學人信息社出版的2017年世界居住消費報告中,比較了160項商品與服務的400種個別價格,消費物價最低的四個城市都在印度:第三名的邦加羅爾,並列第五名的孟買和清奈,第八名的新德里。 據“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網站2月18日報道,印度報業托拉斯援引這份報告說:“印度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達2.94萬億美元,超過英國和法國,躍居第五位。”相比之下,英國經濟規模爲2.83萬億美元,法國爲2.71萬億美元。根據這份報告,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印度GDP總計10.51萬億美元,超過日本和德國。由於印度人口衆多,其人均GDP爲2170美元。該國實際GDP增速預計將連續第三年下降,從7.5%降至5%。“世界人口評論”指出,印度經濟自由化始於上世紀90年代初,包括放鬆對工業的管制、減少對外貿和投資的控制以及推行國企私有化。報告說:“這些措施幫助印度加快了經濟增長。”報告還說,印度的服務業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規模佔全國經濟的60%,從業者人數佔全國就業者總數的28%。

工業發展

印度的通訊產業在2010年到2011年間成長了兩億兩千七百萬名用戶,是世界上通訊用戶成長最快的國家;2017年第三季起印度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智慧手機市場,僅次於中國。 印度汽車工業的成長率是世界成長速度第二快的國家,在2009年到2010年國內汽車銷售成長了26%,在2008年到2009年間汽車外銷成長了36%。印度發電量達到300Gwh,其中42Gwh使用再生能源發電。在2011年底印度資訊科技產業共僱用了兩百八十萬位專家,產值高達一千億美金,約佔印度國民生產總值7.5%,貢獻了26%的印度商品外銷金額。 印度醫藥產業也是全球醫藥產業重要的新興市場。印度醫藥產業預計2020年產值可達485億美金。印度生物治療產業的研發投資佔了總投資的60%。印度是世界上前十二個投資生物科技產業的國家。印度生物科技產業在2012年到2013年之間成長了15.1%,從2,044億盧比成長到2,352.4億盧比(依照2013年6月匯率1比60盧比,總值約39.4億美元)。

交通運輸

印度交通運輸包括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等方式。儘管印度交通系統近年來有所改善,但總體仍舊相對落後。2014年印度鐵路里程達68,525公里,規模居世界第五;有7,000多個車站,使用超過12,000輛火車,年輸送旅客100億人次,貨運量超過10億噸。但既有鐵路線大都存在着年代久、速度慢、安全差等問題,無法滿足需求。因爲沒有完善的管理系統,列車班次在印度經常誤點。2015年9月23日,印度鐵道部宣佈將啓動3條高鐵線路的可行性研究工作。2015年底媒體報道,日本將建造孟買至亞美達巴德的新幹線高鐵。 印度公路等級可分爲三類:一是高速公路和國道;二是邦道和地方主要道路;三是其他道路和村道。據2009年估計,印度全國道路里程數爲330多萬公里,排名世界第三。印度有12個主要港口和184箇中小港口,海運能力居世界第18位。內河航道長度爲14,500公里,其中5,200公里的河道和485公里的運河可以通行機械化的船隻。印度有經營定期航班的航空公司共14家,專營非定期航班的空運企業65家。目前,印度私有民營航空公司佔據了國內80%以上的市場份額,其中靛藍航空(IndiGo)是印度國內最大的航空公司,捷特航空(Jet Airways)排名第二。而印度唯一的一家國有航空公司是印度航空公司(Air India)。根據印度民航局公佈的數據,印度2015年國內旅客運輸量達到8,109.2萬人次,2016年已成爲僅次於美國和中國的全球第三大國內航空市場。 隨着印度城市化的發展,交通擁堵問題逐漸顯現。印度政府早期採取諸如修建立交橋和拓寬道路等辦法,但隨着機動車數量增加問題日益嚴重。印度政府通過“國家城市交通政策”和“國家城市更新計劃”重點發展軌道交通(地鐵系統)、快速公交。嘟嘟車是一種三輪摩托車,在印度常作爲出租車使用。而只有大約10%的印度家庭擁有摩托車。

人口

2011年3月31日,印度人口普查委員會對印度全國的人口進行了普查,結果顯示印度的人口達到1,210,193,422人,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的人口第二大國,於2001年至2011年間的年均人口增長率爲1.76%,較前一個十年(1991年至2001年)的2.13%爲低。性別比爲0.94女/男,於2001年人口普查時的年齡中位數爲24.9歲。截止至2019年, 印度的人口數爲1368,737,513, 每年以1.08%在增長。過去50年來的醫療進步及綠色革命使農業生產力提高促使人口快速成長,但印度仍面臨數個公共衛生相關的挑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印度每年有90萬人死於飲用受污染的水以及呼吸受污染的空氣,每10萬人約有50名醫師。於1991至2001年間,都市人口成長了31.2%,然而,全國仍有超過7成的居民居於鄉村。根據2001年人口普查統計,印度共有27個百萬人以上的城市,其中孟買、德里、加爾各答及清奈人口最多。人口主要分佈於恆河平原。2001年人口普查表明,72.22%的人生活在超過55萬個村莊中,其餘生活在2,000多個城鎮和城市中。

印度於2011年的識字率爲74.04%(男:82.14%;女:65.46%),識字率以卡拉拉邦最高,比哈里邦最低;性別比是1.064男/女,預期壽命68.59歲,人口增長率爲1.606%,出生率爲22.69/1,000人。印度由於貧富差距大,都市中有不少的貧民窟,傳染病竄流:登革熱、瘧疾、日本腦炎、A型肝炎、E型肝炎等危險程度皆高。

族羣

印度的主要族羣包括了72%的印度-雅利安人和25%的達羅毗荼人。印度還有一羣非定居的族羣,如以打鐵聞名的加督利亞洛哈爾人,以遊牧爲生的拉巴里人;也有以採集和狩獵維生,或是從事鹽商、算命師、法術師、阿育吠陀治療師、變戲法者、石磨工、刺青師傅等行業。人類學家已辨識出印度約有500個非定居的流浪團體,人數可能高達8,000萬人。 2014年4月,印度最高法院作出歷史性裁決,承認變性人爲男性與女性之外的第三種性別。印度目前有約200萬名變性人。 印度的性別歧視相當嚴重,因此經常發生針對女性的強姦和暴力事件,大部分發生在貧窮落後的北部地區,例如印度人口最密集的北方邦,婦女地位非常低下;同時社會有嚴格的種姓之分,關於性別、宗教等的偏見根深蒂固,導致出身於低種姓如賤民的女性往往受害。 但同時在印度南部及東部的一些邦和地區,女性社會地位相對較高,針對女性的襲擊事件也較少發生。

種姓

印度社會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尚存在着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印度人根據吠陀經將人分爲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各個種姓之間不能通婚,身分、職業世襲,另外還有不可接觸的賤民——旃陀羅。該種姓制度由來已久,在雅利安人最早的宗教典籍《梨俱吠陀》(吠陀經中最早的本集)中,就出現了4個最初的種姓,即婆羅門(僧侶)、剎帝利(貴族和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羅(奴隸)4個等級。以後又演變爲三大等級,即大體由原來的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所組成的高級種姓;由原首陀羅組成的低等種姓;第三等級是一些沒有種姓身份的“旃陀羅(賤民)”,社會地位最低,即所謂不可接觸者,爲數竟近1億人,約佔全國人口總數1/14。種姓之間,由於社會政治、經濟地位懸殊,經常引起衝突。目前在城市和較發達地區,種姓間的隔閡有所消除,但農村中仍有很大影響。

語言

印歐語系印度-雅利安語支及達羅毗荼語系分別爲印度主要語支,分別佔總人口的74%及24%,印度-雅利安語支主要分佈於印度北部,達羅毗荼語系主要分佈於印度南方。其他語言則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南亞語系,主要散佈於印度東北,印度未訂定國語。 目前印度的第一官方語言是印地語,約30%人口使用,爲印度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英語已經在1965年終止了它唯一官方語言(或與印地語相同的)的地位,但依舊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語言」的地位,亦是全國性的通用語言,主要在政治和商業交往場合使用,英語在教育方面也相當重要,尤其是中等及高等教育。 另外還有其他21種地方性的預定官方語言,包括了馬拉雅拉姆語、泰米爾語、泰盧固語、卡納達語、孔卡尼語、馬拉地語、烏爾都語、古吉拉特語、奧里亞語、旁遮普語、阿薩姆語、喀什米爾語、信德語、尼泊爾語、梵語、曼尼普爾語等,另外登記的還有超過1,600種語言。 根據印度2001年人口普查,各主要語言使用人數統計如下:

宗教

印度也是一個宗教色彩非常濃厚的國家,是衆多宗教的發源地,幾乎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被稱爲「宗教博物館」。 全印度約有79.8%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其他的主要宗教團體還有伊斯蘭教(14.2%)、基督宗教(2.3%)、錫克教(1.7%)、佛教(0.7%)、耆那教(0.4%)。

文化

傳播媒體

印度主要的新聞機構和通訊社有:新聞發佈署、印度報業托拉斯(印度最大的通訊社)、印度聯合新聞社(第二大通訊社)。 印度報業絕大部分爲私人和財團所有,官方沒有報刊。報刊中,最大的三家日報依次爲《印度時報》、《馬拉亞拉姆娛樂報》和《古吉拉特新聞》。主要印地文報紙有《印度斯坦報》等;主要英文報紙有《印度報》、《印度快報》等。 印度主要的電視臺有國營的全印電視臺和私營的新德里電視臺等。廣播電臺主要有國營的全印廣播電臺。 T-Series是一家印度著名的音樂錄影帶和電影公司,2019年3月28日起youtube訂閱數持續領先PewDiePie至2019年4月1號被PewDiePie成功再次奪回第一名,因此T-series也快速地換掉了當天才替換的封面頁,雙方的訂閱數仍不分軒輊。[7]現今T-Series已經完全超過PewDiePie,成為YouTube訂閱量最多的頻道。 此外,T-Series擁有自己的多頻道網絡,有27個在線播放平臺,截至2018年11月,其全部平臺總計訂閱人數超過1億,總計觀看人數超過615億次。

電影

印度是重要的電影出產地區。印度的電影產量是世界之冠,每年生產1000部電影,是好萊塢的4倍,主要應付國內龐大的需求。印度同時是世界上電影觀衆最多的國家,每天進出影院的觀衆達1400萬人之多。 印度電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國家也很受歡迎。 印度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英語是官方語言之一,不同語言的族羣對母語的電影也有很殷切的需求,造就了電影業的發展,尤以孟買爲基地的印地語電影業發展最爲成熟,被譽爲寶萊塢(取自Bombay與好萊塢Hollywood)。所以印地語的電影產量和票房數字均最大。很多在印度其他地區成名的電影工作者都會到寶萊塢尋找機會。不同地區的電影會互相模仿,所以同一套電影可能會有不同語言的版本。 由於印度是個喜好音樂和舞蹈的民族,所以在印度電影中經常可以看到歌舞元素,於是歌舞片與愛情片成爲印度最有特色的電影類型,如2000年的《真愛永存》和2002年的《胭脂淚》(Devdas)等都是最傑出的代表。近年來印度不僅在不斷學習和模仿美國電影,如現代動作片《遁天神盜》系列都獲得了很好的票房;而且在類型開拓上更是有目共睹,如2007年體育題材的勵志片《加油印度!》,2009年批判落後教育思維和模式並着重展現友情的《三個傻瓜》等都帶給觀衆以強烈的印象和感染。 著名男影星有沙·魯克·罕,李提克·羅山,阿米爾·汗和阿米塔布·巴沙坎,女影星有艾西維婭·萊伊,瑪都麗·荻西特,卡約兒,拉妮·穆科吉等。 印度電影觀衆獎是印度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電影獎項,由雜誌《印度電影觀衆》舉辦,廣大觀衆參與投票,始於1953年,每年評選一次。

體育

在印度,一些民族的傳統運動如卡巴迪、印度式摔角仍很受歡迎。但印度並未舉辦過奧運會、世界盃等世界級體育賽事。 印度在大型國際綜合運動會的成績 夏季奧運會:9金6銀11銅26枚獎牌(亞洲第7,世界前50) 亞運會:126金168銀245銅539枚獎牌(亞洲第5) 世界運動會:1銅1枚獎牌(亞洲第17,世界第70位以後) 夏季大學生運動會:3金1銀3銅7枚獎牌(亞洲第12,世界前60) 亞洲室內運動會:22金21銀43銅86枚獎牌(亞洲第8) 夏季青年奧運會:6銀2銅8枚獎牌(亞洲第11,世界第58) 世界武搏運動會:無獎牌 亞洲武藝運動會:3金7銀23銅33枚獎牌(亞洲第10) 亞洲沙灘運動會:8金4銅12枚獎牌(亞洲第5) 亞洲青年運動會:5金3銀3銅11枚獎牌(亞洲第7)

教育

印度實行12年一貫制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學士課程、2年碩士課程和3年博士課程。還有各類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規教育。 全國現有254所綜合性大學,著名的有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加爾各答大學等。

外交

冷戰時期,印度奉行「不結盟」政策,不與東、西方任何陣營結盟。但是,印度發展了同蘇聯的密切關係,並得到了廣泛的軍事支持。 冷戰的結束大大影響了印度的外交政策。印度開始執行東望和西聯政策,旨在加強與美國、中國、歐盟、日本、以色列、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外交和經貿關係。2003年10月印度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和東盟關係顯著加深。印度與非洲聯盟,英聯邦國家以及阿拉伯世界也有着緊密的聯繫。印度仍然與俄羅斯保持着密切的軍事聯繫。自納倫德拉·莫迪執政以來,印度同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伙伴關係更加密切。隨着莫迪政府在印太地區更自信的外交政策,與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關係更加緊張。 中印邊境戰爭時期,中國因朝鮮戰爭和中蘇交惡的影響,印度因此同時受到美英蘇三國支持。1976年雙方恢復互派大使後,中印兩國關係曾有一定改善。但隨着中印邊界衝突再起和印度積極參加四方安全對話,兩國關係直線下滑。 印度積極參與各項聯合國維和任務。目前,印度是聯合國第三大的部隊派遣國,並且正在努力爭取成爲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 爲促進觀光產業發展,2014年2月印度國會事務與計劃部宣佈,實施落地簽證新增名單增加到180個國家和地區,包含中國在內。

軍事

印度武裝部隊(天城文:भारतीय सशस्त्र सेनाएं,轉寫:Saśastra Sēnāēṃ)在印度共和國整體的軍事組織而言,包括印度陸軍、印度海軍、印度空軍,以及各種其他包括印度海岸防衛隊、印度準軍事部隊和核戰略司令部等支持服務機構。印度保持世界第4大武裝力量,估計常規部隊總兵力有1,325,000人。印度武裝部隊正在迅速擴大和現代化,在未來將有軍事航天計劃,目前則是正在積極開發導彈防禦系統和強大的核武軍事能力。

陸軍

印度陸軍人數在21世紀初保持在百萬人,是世界上人數最多的陸軍。完全屬於志願役,印度從未使用過徵兵制。起初的目標是爲了保護國家的邊界,然而近來也對內部提供安全保護,特別是對襲擊克什米爾和東北部的武裝恐怖分子、分離分子。

海軍

印度海軍擁有55,000人,其中有5,000名海軍航空兵和2,000名海軍陸戰隊(MARCOS),是世界第五大海軍。印度海軍目前擁有超過155艘船艦,包括現已退役的維拉特號航空母艦,目前印度現役航母為維克拉瑪蒂亞號航空母艦(INS Vikramaditya,直譯為「超日王號航空母艦」,一艘建造中。 印度海軍在2016年8月起在印度洋部署了彈道飛彈潛艦,以保障國家海域戰略安全,主要防禦巴基斯坦與中共海軍的威脅,目前印度共有五艘彈道飛彈潛艦。

空軍

印度空軍擁有140,000人,正式成立於1932年10月8日作為輔助空軍的印度帝國和皇家前鋒1945年在二戰期間印度空軍正式進入戰場作戰。自獨立以來,印度空軍同周邊的巴基斯坦和中國進行過四場戰爭。印度空軍也一直積極參與聯合國維持和平的任務。

海岸警衛隊

印度海岸警衛隊擁有5,500人,印度海岸警衛隊的組織類似於其他的印度武裝部隊。它按海岸警衛隊法創建於1978年8月18日成為一個獨立的單位。它的工作由印度國防部指揮。

參見

印度—英國關係、印度—美國關係 印度—俄羅斯關係、印蘇關係 中國—印度關係、印巴關係、中印 印度通訊 不結盟運動 金磚國家

註釋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總覽

經濟

人口

外部鏈接

(英文)印度政府官方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英文)總理辦公室官方網站 (英文)印度總統官方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英文)印度議會官方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簡體中文)印度行政區劃 - 行政區劃網站 (英文)《世界概況》上有關India的條目 (英文)開放目錄項目中的“印度” (英文) 維基媒體的印度地圖集 OpenStreetMap上有關印度的地理信息 谷歌地圖.in .भारत .ভারত .ভাৰত .ਭਾਰਤ .ભારત .இந்தியா .భారత్ 1943年孟加拉饥荒 1947年 1961年果阿并入印度 1968年黄金法案 1971年印巴战争 1998年核试验 2009年金砖国家峰会 2010年金砖国家峰会 2011年金砖国家峰会 2012年金砖国家峰会 2013年金砖国家峰会 2014年金砖国家峰会 2015年金砖国家峰会 2016年金砖国家峰会 2016年金磚國家U-17足球盃賽 2017年金砖国家峰会 2017年金砖国家运动会 2018年金砖国家峰会 2018年金磚國家U-17足球盃賽 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 2019年金砖国家峰会 2020年金磚國家峰會 2021年金磚國家峰會 2022年金砖国家峰会 2022年金砖国家运动会 2023年金砖国家峰会 2023年金砖国家运动会 2024年金砖国家峰会 2024年金磚國家運動會 8月15日 A型肝炎 BBC News Business Line CIA ‘‘World Factbook’’ CNX Nifty Duke University Press E型肝炎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H陵墓文化 IMF ISO 15919 ISO 3166 ISO 3166-2:IN ISO 4217 India Indian win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Library of Congress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tudies McKinsey & Company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India) N.V.拉马纳 National Informatics Centre OpenStreetMap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wDiePie PricewaterhouseCoopers SAGE Publications Sanchi T-Series Taylor & Francis Telecom Regulatory Authority of India The New York Times The Times Of India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of Iowa Press World Bank Youtube بھارت. 三個傻瓜 上议院 上诉机构 下议院 不丹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不合作运动 不结盟 不结盟运动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世界主要宗教 世界卫生组织 世界各国和地区面积列表 世界大战 世界政區索引 世界杯 世界概况 世界经济论坛 世界貿易組織 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 世界貿易組織時間表 世界貿易組織第一次部長級會議 世界貿易組織第七次部長級會議 世界貿易組織第三次部長級會議 世界貿易組織第九次部長級會議 世界貿易組織第二次部長級會議 世界貿易組織第五次部長級會議 世界貿易組織第八次部長級會議 世界貿易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 世界貿易組織第十一次部長級會議 世界貿易組織第十三次部長級會議 世界貿易組織第十二次部長級會議 世界貿易組織第十次部長級會議 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 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銀行 世界银行集团 东亚 东南亚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东印度公司治下的印度 东印度公司经济 东巴基斯坦 东帝汶 东汉 东盟 两院制 中亚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联邦 中印 中印边境战争 中印边界问题 中印邊界衝突 中国 中國—印度關係 中國澳門 中央后备警察部队 中央工业安全部队 中央情报局 中央统计署 (印度) 中央邦 中央邦经济 中產階級 中苏交恶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中華臺北 中非共和國 中非共和國經濟 丹麥經濟 乌克兰 乌兹别克斯坦 乌尔都语 乌干达 乌拉圭 乍得 乍得经济 乔戈里峰 也門經濟 也门 二十國集團 二战时期的印度 云母 互联网档案馆 五印度 五年计划 亚洲 亚穆纳河 亚美尼亚经济 亞克羅提利與德凱利亞 亞歷杭德羅·哈拉 亞美尼亞 亞美達巴德 人口红利 人口過剩 人民的意志 人民院 人民院 (印度) 人类发展指数 今日俄罗斯 以色列 以色列經濟 伊拉克 伊斯兰合作组织 伊斯兰国家 伊斯兰教 伊斯兰文化 伊斯蘭教 伊朗 伯利兹 佛得角 佛得角經濟 佛教 俄罗斯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俄羅斯經濟 保克海峡 保加利亞經濟 保护国 信仰 信德语 倭马亚王朝在印度的战役 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地区 克什米尔语 克什米爾衝突 克罗地亚 克羅埃西亞經濟 全印广播电台 全印电视台 全印穆斯林联盟 全民健保 全球最高印度電影票房 兩國理論 公积金 (印度) 共和制 共和国 关于企业社会、环境和经济责任的国家自愿准则 关税 内阁 内阁秘书长 (印度) 冈比亚 再生能源 农业 冰島經濟 冷战 几内亚 列支敦斯登經濟 刚果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经济 利比亚 利比亞王國 利比里亚 利比里亞經濟 制造业 刹帝利 剛果共和國經濟 副总统 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大学 加拿大 加拿大經濟 加油印度! 加納經濟 加纳 加蓬 加蓬经济 勒克瑙 包勒沃王朝 匈牙利經濟 北亚 北德意志邦聯 北方邦 北方邦经济 北賽普勒斯 北阿坎德邦 北阿坎德邦经济 北馬其頓經濟 十四世达赖喇嘛 千里達及托巴哥 千里達及托巴哥經濟 华尔街日报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协调世界时 南乔治亚和南桑威奇群岛 南亚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南亚语系 南亞石器時代 南印度 南奥塞梯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南极洲 南蘇丹 南非 南非經濟 南非聯邦 博多语 博帕尔 博茨瓦納經濟 卡卡提亞王朝 卡塔尔 卡巴迪 卡扎菲治下的利比亚 卡爾吉王朝 卡爾科塔王朝 卡約兒 卡纳塔克邦 卡纳塔克邦经济 卡纳达语 卡達經濟 卢旺达 印地文 印地語 印地語羅馬化 印地语 印多尔 印太地区 印巴分治 印巴战争 印巴關係 印度 印度-澳洲板塊 印度-雅利安人 印度-雅利安语支 印度—俄羅斯關係 印度—美國關係 印度—英国关系 印度与不结盟运动 印度丑闻列表 印度世俗主义 印度东北部 印度东北部冲突 印度东望政策 印度东海岸平原 印度东部 印度中古诸国 印度中央調查局 印度主要城市列表 印度五年计划 印度交通 印度交通运输 印度人 印度人口 印度人權 印度人民党 印度体育 印度供水 印度保险 印度储备银行 印度储备银行行长列表 印度公务员 印度公司列表 印度公路网 印度共和国日 印度共和國歷史 印度军事史 印度军工业 印度农业 印度冰川列表 印度冶炼史 印度出租车 印度刑法 印度列国时代 印度制造 (經濟) 印度副总统 印度动物群系 印度劳工法 印度北部 印度医疗业 印度医疗卫生 印度医科学校列表 印度医院列表 印度南部 印度博客 印度卢比 印度卢比历史 印度卢比历史汇率表 印度印刷业 印度历史 印度历史年表 印度县级行政区划 印度古典式舞蹈 印度司法长官 印度各邦和中央直辖区 印度商业和工业部 印度国家公园列表 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 印度国徽 印度国旗 印度国民大会党 印度国道 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 印度國會 印度國防部 印度地区法院 印度地理 印度地震列表 印度城市列表 印度基本权利义务及指导原则 印度外交 印度外汇储备 印度外贸 印度大学列表 印度天文史 印度太阳能 印度女性 印度女性参政 印度娱乐业 印度媒体 印度宗教 印度官方语言列表 印度审查制度 印度宪法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经济 印度尼西亞聯邦共和國 印度山脉列表 印度岛屿列表 印度崛起 印度工业许可 印度工科教育 印度帝國 印度年鉴 印度建筑 印度建筑业 印度式摔角 印度快報 印度性史 印度性少数史 印度总理 印度总督 印度总统 印度情報局 印度情报机构列表 印度执法 印度报 印度报业托拉斯 印度捷特航空 印度收入 印度改革国家研究院 印度政党列表 印度政府 印度政府扶持经济发展举措列表 印度政治 印度政治整合 印度教 印度教育 印度数学 印度文化 印度文学 印度斯坦族 印度新闻发布署 印度旅游业 印度时报 印度最高法院 印度最高電影票房 印度服装史 印度服饰 印度极点列表 印度林业 印度核能 印度植物群系 印度標準時間 印度次大陆 印度次大陸 印度武术 印度武装部队 印度武裝部隊 印度歷史 印度民俗 印度民族 印度民族主义 印度民族起义 印度民航 印度气候 印度氣候 印度汽車工業 印度汽车制造业 印度沙滩列表 印度河 印度河-恒河平原 印度河文明 印度河流列表 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法学学校列表 印度法律 印度洋 印度洋研究组 印度海事史 印度海外汇款 印度海岸警衛隊 印度海軍 印度渔业 印度港口 印度湖泊列表 印度準軍事部隊 印度漫画 印度瀑布列表 印度火山列表 印度犯罪问题 印度独立运动 印度环境问题 印度理工學院 印度生态保护 印度生态区列表 印度生态环境 印度生活水准 印度生物技术 印度电力 印度电影 印度电影列表 印度电视 印度电话号码 印度畜牧业 印度的邦和中央直辖区 印度监禁问题 印度盧比 印度直辖区 印度矿业 印度研究分析室 印度社会问题 印度种姓制度 印度科技 印度科技史 印度税收 印度種族之間的關係 印度空軍 印度組合城市 印度總統 印度纺织业 印度经济 印度经济发展 印度经济史 印度经济自由化 印度经济议题 印度维和力量 印度绿色革命 印度编号系统 印度网漫 印度联合新闻社 印度能源 印度能源政策 印度腐败问题 印度自治行政区 印度自治领 印度自然保护区 印度航空 印度艺术与娱乐 印度节假日 印度节日列表 印度英语 印度药业 印度菜 印度行政区划 印度补贴 印度西海岸平原 印度西部 印度议会 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 印度识字率 印度语言 印度语言史 印度谷地列表 印度資訊科技 印度货币史 印度贫困问题 印度赌博业 印度退休金 印度选举制度 印度通讯 印度邦道 印度邮政史 印度部门列表 印度配额制度 印度醫藥產業 印度野生动物 印度野生动物保护区 印度铁路史 印度铁路运输 印度银行业 印度铸币厂 印度陸軍 印度雇员公积金组织 印度零售业 印度電影觀眾 印度電影觀眾獎 印度音乐 印度风能 印度高级法院 印度高速公路 印度高速鐵路 印度黑钱 印歐語系 印藏边防警察 印蘇關係 危地马拉 厄瓜多尔 厄瓜多經濟 厄立特里亚 取消配額 变性人 叙利亚 古吉拉特新闻 古吉拉特语 古吉拉特邦 古吉拉特邦经济 古巴 古巴经济 古文明 台湾 史瓦帝尼 史瓦帝尼經濟 各国GDP实际增长率列表 各国人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各国人均实质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各国出口额列表 各国劳动力人数列表 各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国际汇率) 各国实质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各国家和地区人口列表 各国家和地区人口密度列表 各国收入均衡列表 各国进口额列表 各国首都列表 各國人類發展指數列表 各國國內生產總值列表 (購買力平價) 吉尔吉斯斯坦 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 吉布地經濟 吉布提 吉爾吉斯經濟 吉隆坡 吠舍 吠陀 吠陀文化 和平條款 哈拉帕 哈拉帕 (巴基斯坦) 哈拉帕文明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经济 哈里亚纳邦 哈里亚纳邦经济 哥伦比亚 哥伦比亚经济 哥倫比亞合眾國 哥斯大黎加經濟 哥斯达黎加 唯真理得勝 商业和工业部部长 (印度) 喀什米爾語 喀喇昆仑走廊 喀拉拉邦 喀拉拉邦经济 喀麥隆經濟 喀麦隆 喜马偕尔邦 喜马偕尔邦经济 喜马拉雅山 喜马拉雅山脉 喬治亞經濟 嘟嘟車 四國聯盟 四方安全对话 国内生产总值 国家人口列表 国家元首 国家安全卫队 国家调查局 国家退休金计划 国家面积列表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贸易中心 國內生產總值 國家和地區頂級域 國家語言 國家鐵路里程列表 國民生產總值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圖格魯克王朝 圖瓦盧 土库曼斯坦 土耳其 土耳其經濟 土邦 圣卢西亚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圣尤斯特歇斯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圣诞岛 圣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 圭亚那 圭亞那經濟 地震 坎普尔 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经济 埃及 埃及經濟 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聯邦 基因 基尼系数 基督宗教 基督教世界 基督科学箴言报 基里巴斯 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經濟 塔尔沙漠 塔那 塞內加爾經濟 塞内加尔 塞尔维亚 塞席爾經濟 塞拉利昂 塞拉利昂經濟 塞浦路斯經濟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 塞舌尔 墨西哥 墨西哥经济 夏时制 外高加索民主联邦共和国 外高加索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 多哈回合貿易談判 多哥 多哥经济 多明尼克 多明尼加 多明尼加經濟 多格拉语 多种商品交易所 多米尼克 多米尼加经济 多频道网络 大唐西域記 大洋洲 大英國協 大英帝国 大韩民国 天城文 天然气 天竺 奈及利亞 奎師那河 奥匈帝国 奥地利 奥姆·博拉 奥朗则布 奥运会 奥里亚语 奥里萨邦 奥里萨邦经济 奧地利經濟 好莱坞 委內瑞拉 委內瑞拉經濟 婆罗多汉达 婆罗门 婆罗门教 孔卡尼语 孔雀王朝 孟买 孟买证券交易所 孟加拉分治 (1905年) 孟加拉国 孟加拉国经济 孟加拉复兴 孟加拉湾 孟加拉语 孟買 孟買敏感指數 季风 安哥拉 安哥拉經濟 安圭拉 安地卡及巴布達經濟 安得拉邦 安提瓜和巴布达 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宏都拉斯經濟 宗教 宝莱坞 宪法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寒流 實施衛生及植物檢疫措施協定 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批评 导弹 尚比亞經濟 尼加拉瓜 尼加拉瓜经济 尼日利亚经济 尼日尔 尼日經濟 尼泊尔 尼泊尔语 尼泊爾經濟 尼赫魯大學 属地 岩石 峇裡島套餐 巴勒斯坦國 巴哈马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經濟 巴巴多斯 巴布亚新几内亚 巴布亞紐幾內亞經濟 巴布尔 巴拉圭 巴拉圭经济 巴拿马 巴拿马经济 巴林 巴林經濟 巴湿伐那陀 巴特那 巴西 巴西合众国 巴西經濟 巴貝多經濟 巴里加斯 巽伽王朝 市场经济 布吉納法索 布吉納法索經濟 布拉马普特拉河 希腊语 希臘經濟 帕斯卡尔·拉米 帖木儿 帛琉 干城章嘉峰 干旱 幾內亞比索 幾內亞比索經濟 幾內亞經濟 库克群岛 庫特布沙希王朝 开放式目录 强奸 彈道飛彈潛艦 往世书 征兵制 微笑的佛陀 德国 德國經濟 德干高原 德拉帕迪·慕爾穆 德里 德里国家首都辖区 德里大学 德里蘇丹國 志愿役 性別比 恐怖分子 恒河 恒河平原 恩戈齊·奧孔約-伊衞拉 恰蒂斯加尔邦 愛沙尼亞經濟 愛爾蘭經濟 戈达瓦里河 戒日王朝 所罗门群岛 手工业 扎明達爾 托克劳 执法总局 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 拉克沙群島 拉吉牌照 拉奥 拉妮·穆科吉 拉姆·納特·考文德 拉杰纳特·辛格 拉脫維亞經濟 拉贾斯坦邦 拉贾斯坦邦经济 拉達克 挪威經濟 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捷克經濟 摩亨佐-达罗 摩托车 摩洛哥 摩洛哥經濟 摩爾多瓦經濟 摩诃婆罗多 政府採購協定 教宗国 斋浦尔 斐济 斐濟 斐濟經濟 斯威士兰 斯洛伐克經濟 斯洛維尼亞經濟 斯里兰卡經濟 斯里蘭卡 新加坡 新加坡問題 新加坡经济 新干线 新开发银行 新德里 新德里电视台 新西兰 新西蘭王國 新西蘭經濟 旁遮普语 旁遮普邦 旁遮普邦经济 旃陀羅 族群 日本 日本經濟 日本腦炎 旱季 时代 (杂志) 昌迪加尔 普华永道 普拉西战役 智利 智利经济 暂停英联邦成员资格 暴力 曷萨拉王朝 曼尼普尔语 曼尼普尔邦 曼島 有限承认国家 服务业 服務貿易總協定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朝鲜战争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本地治里 朱罗王朝 李提克·羅山 杜施因德 東加 東德 果阿邦 查谟和克什米尔 查谟和克什米尔 (中央直辖区) 柬埔寨 柬埔寨經濟 核戰略司令部 核武 核试验 根西 根西行政區 格拉納達邦聯 格林纳达 格瑞那達經濟 格鲁吉亚 桑塔利语 梅加拉亚邦 梨俱吠陀 梵书 梵語 梵语 模里西斯經濟 欧洲 欧洲联盟 欧盟 歐洲聯盟經濟 歐盟 殖民地 母语 比利时 比利时经济 比哈尔邦 比哈尔邦经济 毗奢耶那伽罗王朝 毛里塔尼亚 毛里求斯 民主政体 民主政治 水路 汶莱 汶萊 汶萊經濟 沙·魯克·罕 沙塵 沙漠 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經濟 沙贾汗 沙門 法国 法國 法國經濟 法屬印度支那 波勒德 波多黎各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波斯语 波札那 波罗王朝 波蘭立陶宛聯邦 波蘭經濟 泰卢固语 泰国 泰國經濟 泰米尔纳德邦 泰米尔纳德邦经济 泰米尔语 洛迪王朝 洪水 洪水行動 洪都拉斯 浦那 海地 海地经济 海得拉巴 (印度) 海軍陸戰隊 清奈 湯加經濟 漢藏語系 潘地亚 潜在超级大国 澎湖 澤西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亞南極領地 澳大利亞經濟 澳門 澳門經濟 烏克蘭經濟 烏干達經濟 烏拉圭經濟 热带季风性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煤炭 營養午餐 爭端解決機構 爱尔兰 牙买加 牙買加經濟 物價 特伦甘纳邦 特伦甘纳邦经济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特别行政区 特殊保护部队 特里普拉邦 玄奘 王室屬地 环印度洋旅游组织 环印度洋联盟 环境退化 玻利維亞 玻利維亞經濟 珊瑚海群岛 班加罗尔 瑞典經濟 瑞士 瑞士經濟 瑪都麗·荻西特 瓜地馬拉經濟 瓦努阿图 瓦拉纳西 甘婆王朝 甘比亞經濟 生物治療 电力 瘧疾 登革熱 白俄罗斯 百乘王朝 百慕大 皮特凯恩群岛 盎格鲁美洲 盧旺達經濟 盧森堡經濟 直布罗陀 真愛永存 瞿折罗-普腊蒂哈腊王朝 石油 石灰石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国家 福克兰群岛 种姓 种姓制度 种族 科威特 科威特經濟 科特迪瓦 科科斯(基林)群島 秘鲁 秘鲁经济 税收情报总局 穆罕默德·阿里·真纳 突厥人 突尼西亞 突尼西亞經濟 立陶宛經濟 笈多王朝 第三种性别 筏馱摩那 签证 米佐拉姆邦 米佐拉姆邦经济 約旦經濟 納米比亞經濟 納薩爾毛派叛亂 紐埃 素帕猜·帕尼帕迪 索羅門群島經濟 索马里 紧急状态 (印度) 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 (IAC-I) 維基導遊 維拉特號航空母艦 约旦 纳伦德拉·莫迪 纳米比亚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信息社 经济顾问委员会 (印度) 维基共享资源 维基词典 维多利亚女王 维沙卡帕特南 绿色革命 缅甸 缅甸经济 罗伯托·阿泽维多 罗摩衍那 罗斯属地 罗湿陀罗拘陀 羅德西亞 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聯邦 羅馬尼亞經濟 美元 美国 美國 美國政府作品版權 美國經濟 美屬維爾京群島 美洲 義大利 義大利經濟 老挝 老挝经济 耆那教 联合国 联合国安理会 联合情报委员会 (印度) 联邦 联邦制 联邦属地 联邦院 联邦院 (印度)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經濟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經濟 聖露西亞經濟 聯合國 肯尼亚 肯尼亞經濟 胡马雍 胭脂泪 自然资源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臺灣經濟 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定 舞蹈 艾哈迈达巴德 艾西維婭·萊伊 芬蘭經濟 苏丹 苏尔王朝 苏拉特 苏杰生 苏联 苏联解体 英国 英国东印度公司 英国广播公司 英国经济 英國 英属南极领地 英属印度 英属印度陆军 英屬印度洋領地 英屬維爾京群島 英联邦 英联邦公民 英联邦成员国列表 英联邦特殊成员 英联邦秘书长 英聯邦元首 英語 英语 英语世界 英迪拉·甘地 茅利塔尼亞經濟 荷兰 荷兰经济 荷屬聖馬丁 荷蘭共和國 荷蘭加勒比區 莫卧儿帝国 莫卧儿王朝 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經濟 莫罕达斯·甘地 莫莱-明托改革 莫迪 莱索托 菲律宾 菲律賓經濟 萨尔瓦多 萨摩亚 萨摩亚经济 葛摩 葡萄牙 葡萄牙經濟 蒙古国 蒙古國經濟 蒙巴顿方案 蒙特內哥羅 蒙特塞拉特 蒲隆地 蒲隆地經濟 薩巴 薩爾瓦多經濟 藏南地区 藏缅语族 蘇利南 蘇利南經濟 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 西亚 西伯利亚 西印度群島聯邦 西孟加拉邦 西孟加拉邦经济 西德 西方国家 西汉 西班牙经济 西藏 西遮娄其王朝 规划委员会 (印度) 諾魯 警务研究与发展署 计划经济 议会制 语言 诺福克岛 象牙海岸經濟 貝南經濟 貝里斯經濟 貴霜帝國 資訊科技協定 賈格迪普·丹卡爾 賓布里金傑沃德 賴索托經濟 購買力平價 賽普勒斯 賽義德王朝 (印度) 贝宁 财政委员会 (印度) 财政部 (印度) 财政部部长 (印度) 购买力平价 贱民 贵霜帝国 贸易保护主义 贾坎德邦 贾汉吉尔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贾纳帕达 赞比亚 赤道几内亚 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 越南 越南經濟 辛巴威 辛巴威經濟 農業協定 边界巡逻队 达罗毗荼人 达罗毗荼语系 迈克·蓬佩奥 迈索尔 迈索尔王国 迈蒂利语 选民 通用語 遁天神盗 道路通行方向 達德拉-納加爾哈維利和達曼-第烏 達羅毗荼語系 遮娄其王朝 邊境安全部隊 那加兰邦 那格浦尔 邦上议院 (印度) 邦下议院 (印度) 邦加羅爾 邦政府 (印度) 邦立法 (印度) 邦行政首长 (印度) 部長級 部長聯盟理事會 释迦牟尼 里施波德沃 金奈 金廟事件 金砖五国 金砖国家 金砖国家大学联盟 金砖国家电影节 金砖国家电视台 金砖国家运动会 金砖国家领导人列表 金融中心 金门 錫克教 钛矿 钻石 铁矾土 铁矿 铁路保护部队 铬铁矿 锡亚琴冰川 锡克帝国 锡克教 锡金王国 锡金邦 锰 開曼群島 關於TRIPS協議和公共衛生的多哈宣言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阿什莫尔和卡捷群岛 阿克塞钦 阿克巴 阿克萨达姆神庙 阿克赛钦 阿塞拜疆 阿富汗 阿富汗经济 阿尔及利亚 阿尔及利亚经济 阿尔巴尼亚经济 阿布哈茲 阿拉伯 阿拉伯共和國聯邦 阿拉伯国家联盟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海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經濟 阿旖陀石窟 阿曼 阿曼經濟 阿根廷 阿根廷經濟 阿米塔布·巴沙坎 阿米尔·汗 阿育王 阿萨姆语 阿萨姆邦 阿萨姆邦经济 阿鲁纳恰尔邦 阿鲁纳恰尔邦经济 陆军 雅利安人 難陀王朝 雨季 雷暴雨 電腦軟體 靛蓝航空 非洲 非洲联盟 韓國經濟 音乐 首席秘书 (印度) 首席部长 (印度) 首陀罗 香港 香港經濟 馬來聯邦 馬拉塔帝國 馬拉威經濟 馬爾地夫經濟 馬紹爾群島 馬耳他經濟 馬裡經濟 馬達加斯加經濟 马克·埃斯珀 马哈拉施特拉邦 马哈拉施特拉邦经济 马哈迪·莫哈末 马尔代夫 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马拉地语 马拉维 马拉雅拉姆语 马来亚联合邦 马来亚联邦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经济 马祖 马耳他 马达加斯加 马里 马里联邦 魯弗斯·耶克薩 麻醉品管制局 黎巴嫩 黑山經濟 龟兹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