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Nvidia Corporation,/ɛnˈvɪdiə/;臺灣與香港譯爲輝達,中國大陸譯爲英偉達),創立於1993年1月,是美國一家以設計和銷售圖形處理器(GPU)爲主的無廠半導體公司,總部設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克拉拉,位於硅谷的中心位置。NVIDIA亦會設計遊戲機圖形處理器,例如第一代Xbox和PlayStation 3及任天堂Switch。 NVIDIA最出名的產品線是為個人與遊戲玩家所設計的GeForce系列,為專業CGI工作站而設計的Quadro系列,以及為伺服器和高效運算而設計的Tesla系列,雖然起家於PC電腦的顯示卡業務,輝達也曾涉及移動晶片Tegra的設計,但智慧機市場對此響應不大,不過近年卻利用這些研發經驗,目前朝向人工智慧和機器視覺的市場發展,也是圖形處理器上重要的開發工具CUDA的發明者。

歷史

黃仁勳、克里斯·馬拉科夫斯基和克蒂斯·普里姆於1993年4月美國加州創辦了輝達(NVIDIA),隨後成為德拉威州企業。公司名字源於拉丁語invidia(英文“envy”一詞的詞源),意思是“仰慕”,原因是當時三人將所有的規劃文件都存在“NV”(意思是“下一版本”)的名頭下,因此需要一個既含有這兩個字母、又能夠展現對未來憧憬的名字.。 輝達保持低調到1997-1998年,當時它發佈了RIVA個人電腦繪圖處理器產品線。並於1999年1月在那斯達克掛牌上市;同年5月,售出第一千萬個繪圖處理器。於2000年收購了3dfx的智慧財產權。3dfx是1990年代中期其中一間最大的圖形處理器廠商。輝達與許多代工生產廠商,和一些組織建立起密切關係,最知名的包括臺積電。2002年2月,輝達售出第一億個繪圖處理器。 目前輝達和超威半導體供應了市場上大部分獨立顯示卡。輝達最著名的GeForce繪圖處理器產品線於1999年首次亮相。現在GeForce產品線已經擴充至桌上型和筆記型電腦。行動裝置方面,輝達擁有Tegra產品線。它能提供高效能,同時保持低電源消耗。此類產品通常用於無線通訊裝置。 2020年4月27日,輝達宣佈已完成對邁絡思的收購,成交價70億美元。 2020年7月,有報導稱輝達正在與軟銀談判以320億美元收購英國晶片設計公司安謀。 2020年9月13日,輝達宣佈將以400億美元的價格從軟銀集團手中收購安謀,但須接受通常的審查,後者保留輝達10%的股份。然而,儘管輝達一再表示收購完成後安謀仍然保持開源模式和對客戶採取中立態度,此收購案卻遭到監管機構和大型企業(例:高通、微軟、谷歌等)的一致反對。他們擔心一旦收購完成後,將會造成嚴重的競爭問題,使安謀無法保持中立性。最終,2022年2月7日,輝達和軟銀宣佈已同意終止雙方此前達成的安謀股份交易協議,收購案正式宣告失敗,同時軟銀將推動安謀上市。 2021年6月11日,輝達宣佈收購自動駕駛汽車高清地圖開發商DeepMap。 2022年1月,輝達宣佈Bright Computing加入輝達。 2022年3月7日,英偉達宣佈存儲方案提供商Excelero加入英偉達。 2024年6月18日,英偉達取代微軟成爲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產品製造

作為一家無晶圓IC半導體設計公司,NVIDIA於自己的實驗室研發晶片,但將晶片製造工序分包給晶圓代工廠。以往,NVIDIA從其他廠商,例如IBM、意法半導體、臺積電(NVIDIA目前最重要的代工合作夥伴)和聯華電子獲得矽晶片生產能力。晶片的供應鏈需涉及數間第三廠:製造完畢的晶圓由集成電路封裝場進行初步測試封裝作業,之後交由測試廠的測試部門進行深度測試並根據性能分類。依據存貨清單,NVIDIA必須提早數月訂購晶片,並將之儲存起來等待使用。 在最終產品上(指顯示卡、主機板等),NVIDIA會推出所謂原廠“公版”(Reference)產品(稱為參考樣卡或參考樣板)供展示及測試之用,早期產品是由臺灣的微星和斯博科、美國的威竣(VisionTek)和新美亞(Sanmina-SCI)、德國的艾爾莎代工,目前由新加坡的偉創力與臺灣的鴻海(富士康)、華碩和捷波代工或設計。在零售市場上,NVIDIA會把頂級型號的“原廠”公版產品給各個第三方廠商貼牌,如GeForce 7950 GX2、Quadro FX 5600、nForce 680i SLI等等,這些廠商的產品設計用料完全相同,均由一家廠商代工。在OEM市場上,亦有部分“原廠”公版產品存在。2008年後NVIDIA允許了旗艦級產品的“非公版”(Non-Reference)設計,但只有極少數有實力的廠商(如華碩、技嘉、微星、影馳等)會推出自己設計的產品。2010年10月初,NVIDIA曾透過BestBuy少量銷售由富士康代工的NVIDIA品牌“原廠”產品。

主要產品

NVIDIA的產品組合包括繪圖處理器、個人電腦平臺(主板邏輯核心)晶片組和數碼媒體播放器的軟體。在Mac/PC使用者社羣中,NVIDIA的"GeForce"產品線最為人熟悉。除了獨立型顯示卡外,還有微軟的Xbox遊戲核心和nForce主機板(已停產)的核心技術,NVIDIA最近進入的領域是用於手機和平板電腦的ARM芯片,品牌爲Tegra至今已推出5代。 在2004年12月,NVIDIA宣佈會協助索尼設計PS3的繪圖處理器(RSX)。NVIDIA只會負責設計,Sony會負責製造該繪圖處理器。根據合約,NVIDIA會使用索尼的晶元廠(索尼和東芝)來製造RSX,並將製程提升至65納米。這與微軟的協議是互相違背的,因為NVIDIA會透過第三者製造Xbox的繪圖處理器。(其間微軟選擇了AMD去提供Xbox 360的繪圖硬體的IP設計。任天堂的GameCube和Wii亦採用ATI的繪圖處理器。) 2008年2月11日,NVIDIA發佈了用於手機平臺的APX 2500應用處理器。該處理器集成了一個ARM處理器和一個顯示核心。這款處理器是由NVIDIA和微軟聯合研製,方面應用於使用Windows Mobile的電話中,提高Windows Mobile平臺的多媒體處理能力。晶片的製程是65nm,核心頻率750 MHz,並集成256KB的L2緩存。晶片亦內建GeForce核心,支援OpenGL ES 2.0和Direct3D Mobile標準。APX 2500屬於ARM架構,其低耗電設計,使手提電話可以長時間播放音樂或720p高清晰影片。 NVIDIA於2008年12月發佈了一支援Intel Atom處理器的NVIDIA ION行動平臺,主打輕薄桌上型市場,可以支援DirectX 10的內建顯示晶片效能是原本英特爾官方945GSE晶片組的5倍,讓迷你電腦也有部分遊戲能力;它解決了Atom沒有GPU、無法支援高清、無法支持數位顯示、屏幕需小於10英寸、不能支援更高版本的Windows Vista的種種問題。 在2011年1月5日的CES上,NVIDIA宣佈將自行設計與研發基於ARM架構的桌上型電腦CPU,産品代號Project Denver(丹佛計畫)。其處理器能夠支援微軟下一代桌面系統Windows 8 以及行動平臺上的Android、蘋果iOS等。相比之前的Tegra產品,NVIDIA總裁表示這將是一顆高度客製化的“ARM兼容CPU”,即獲得ARM指令集授權,但處理器微架構則完全由NVIDIA自行開發,以更高性能面向桌面、服務器甚至高性能計算市場。屆時NVIDIA基於ARM架構的處理器將在市場上與英特爾和AMD等基於X86架構的處理器直接競爭。 在GTC 2020主題演講中,NVIDIA宣佈推出Ampere架構,是NVIDIA 8代GPU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性能飛躍,包含超過540億個晶體管,是有史以來最大的7納米芯片,性能相較於前代提升了高達20倍, NVIDIA A100是首款基於NVIDIA Ampere架構的GPU,全新多實例GPU技術可將單個A100分割成最多七個獨立的GPU來處理各種計算任務;第三代NVIDIA NVLink技術能將多個GPU組合成一個巨型GPU;全新結構化稀疏功能將GPU的性能提高一倍。具有TF32的第三代Tensor Core核心 ,其功能經過擴展後加入了專爲AI開發的全新TF32,它能在無需更改任何代碼的情況下,使FP32精度下的AI性能提高多達20倍。此外,Tensor Core核心現在支持FP64精度,相比於前代,其爲HPC應用所提供的計算力比之前提高了多達2.5倍。 2020年,NVIDIA發佈軟件開發套件NVIDIA Maxine。

2021年4月,NVIDIA在GTC 2021 發佈其首款基於 Arm 架構的數據中心 CPU 處理器。專爲滿足全球最先進應用的計算要求而設計—— 這些應用包括自然語言處理、推薦系統、AI 超級計算 —— 其所進行的海量數據分析需要超高速計算性能和大容量內存。 2021年4月,NVIDIA 宣佈推出全新 DGX SuperPOD,雲原生、多租戶超級計算機,將AI的世界面向企業開放。 2021年4月,NVIDIA推出面向自動駕駛汽車的AI處理器NVIDIA DRIVE Atlan。該處理器將提供每秒超過1000萬億次(TOPS)運算次數。 2021年4月,NVIDIA於今日發佈NVIDIA Morpheus應用框架,可提供一整套能夠實時檢測和預防安全威脅的加速AI技術。 2021年6月,NVIDIA在Computex2021主題演講中推出兩款遊戲GPU——GeForce RTX 3080 Ti和GeForce RTX 3070 Ti。 2021年7月,NVIDIA推出Cambridge-1,這是NVIDIA的數字生物學革命,投資 1 億美元。 2021年11月,NVIDIA在GTC線上大會主題演講中宣佈將建立一個數字孿生來模擬和預測氣候變化。該數字孿生名爲Earth Two,簡稱E-2。 2022年3月,在 NVIDIA GTC 大會主題演講中,NVIDIA推出採用 NVIDIA Hopper架構的新一代加速計算平臺。NVIDIA Hopper GPU架構利用新DPX指令,將動態編程速度提高多達 40倍。 2022年3月,NVIDIA推出面向AI基礎設施和高性能計算的基於Arm Neoverse的數據中心專屬CPU。NVIDIA Grace CPU 超級芯片由兩個 CPU 芯片組成,它們之間通過NVLink-C2C互連在一起。NVLink-C2C 是一種新型的高速、低延遲、芯片到芯片的互連技術。

企業級解決方案

NVIDIA數據中心GPU,產品包括: Tesla V100 GPU - 基於Volta架構,深度學習達每秒 100 萬億次浮點運算。V100 裝有 640 個 Tensor 內核,能提供 120 萬億次浮點運算的深度學習性能。 T4 GPU - 基於Turing架構,擁有多精度計算性能。 A100 GPU - 基於NVIDIA Ampere架構,可以實現AI訓練和推理應用,已登陸Google Compute *Engine(雲計算引擎)。 NVIDIA HGX ,NVIDIA HGX-1 和 HGX-2可以用在標準化加速 AI 和高性能計算的數據中心設計。 NVIDIA DGX基於NVIDIA GPU Cloud 構建,包括: NVIDIA DGX Station - ,配備四塊 NVIDIA Tesla V100 Tensor Core GPU,集成四路 NVLink™ 架構,可提供 500 teraFLOPS 的 AI 性能。 NVIDIA DGX-1 NVIDIA DGX-2 - 集成16 個 NVIDIA V100 Tensor Core GPU 的 2 petaFLOPS 系統。 NVIDIA DGX A100-搭配了8個NVIDIA A100 Tensor Core GPU NVIDIA EGX - 是一款雲原生的平臺 NGC - GPU 優化深度學習、機器學習和高性能計算 (HPC) 軟件中心。 NVIDIA Jetson - 運用在自主機器領域裏的嵌入式系統。 NVIDIA DRIVE - 自動駕駛領域中的一個點到點平臺。 NVIDIA DRIVE嵌入式超級計算平臺是AI平臺,能處理攝像頭、普通雷達和激光雷達傳感器等數據來分辨周邊環境、在地圖上確定汽車位置,然後規劃和執行安全行車路線。AI平臺支持自動駕駛、座艙功能、駕駛員監控和其他的安全功能。 DRIVE軟件(包括DRIVE OS、DriveWorks、DRIVE AV、DRIVE Chauffeur、DRIVE IX、DRIVE Concierge、DRIVE Map):軟件能讓車輛化身智能機器。NVIDIA DRIVE SDK是開放式軟件,可以爲開發者提供了自動駕駛的相關構建塊和算法堆棧,幫助開發者構建和部署自動駕駛應用程序,如感知、定位和地圖繪製、計劃和控制、駕駛員監控和自然語言處理。 DRIVE基礎架構:包括開發自動駕駛技術(從原始數據收集到驗證)所需的完整數據中心硬件、軟件和工作流程。該基礎架構爲神經網絡開發、訓練和驗證、回放以及在仿真中進行測試提供了所需的端到端構建模塊。 DRIVE AGX - 車載運算主機,包括開發者套件和軟體。 DRIVE Hyperion - 自動駕駛汽車的參考架構,DRIVE AGX 和傳感器套件API。 DRIVE Constellation - 是基於雲端服務架構的VR虛擬實境模擬平臺,專用於支援自動駕駛汽車的開發和驗證。 NVIDIA DGX - DNN 訓練平臺,訓練神經網絡進行AV 感知。 NVIDIA Quadro -視覺計算平臺 Quadro RTX 8000、6000、5000、4000、3000; Quadro GV100; Quadro GP100; P系列:P6000、5000、4000、2200、2000、1000、620、600、400; M系列:M6000、5000、4000、2000等; Quadro RTX服務器; Quadro vDWS; NVIDIA Quadro View - 桌面管理軟件; NVIDIA Quadro Experience。 NVIDIA Titan -基於Turing架構的PC 顯卡。 Mellanox -NVIDIA於2020年4月27日完成收購Mellanox Technologies, Ltd.(邁絡思科技有限公司),Mellanox主要爲服務器和存儲提供端到端InfiniBand和以太網智能互聯解決方案服務,端到端高速互連產品包括: 網卡、交換機、線纜、光模塊、軟件和芯片等 CloudXR -流媒體解決方案 NVIDIA AI-on-5G 計算平臺 -爲邊緣設計、將5G和AI相結合的計算平臺 NVIDIA BlueField-3 DPU -第三代以 400Gb/s 線速處理軟件定義網絡、存儲和網絡安全的 DPU(數據處理器)。 NVIDIA Quantum平臺 -NVIDIA InfiniBand產品系列的總稱,集計算和通信於一體的網絡計算平臺。 NVIDIA Spectrum系列交換機 -基於 NVIDIA Spectrum ASIC 交換芯片的高性能以太網交換機產品系列。 NVIDIA ConnectX-7網卡 -一款400Gb/s的智能以太網/InfiniBand智能網絡適配器。 H100 GPU -基於Hopper架構的GPU,集成800億個晶體管,擁有Transformer引擎和可擴展的NVIDIA NVLink 互連技術等功能。 NVIDIA DGX H100系統 -第四代 NVIDIA DGX 系統,基於NVIDIA H100 Tensor Core GPU,能滿足大型語言模型、推薦系統、醫療健康研究和氣候科學的大規模計算需求。 NVIDIA Isaac Nova Orin -一款計算和傳感器參考平臺,基於NVIDIA Jetson AGX Orin 邊緣AI系統而構建,加速自主移動機器人(AMR)的開發。 NVIDIA Omniverse -NVIDIA發佈的一個易於擴展的平臺,可以實現 3D 設計協作以及可擴展的多 GPU 實時逼真仿真。

繪圖處理器

NV1-NVIDIA的第一款產品,建基於二次曲面。 NV2-NVIDIA的第二款產品,產品名為Mutara V08,原先預做為作為世嘉遊戲機晶片。但於開發途中取消。 RIVA 128-建基於NV3,支援DirectX 5和OpenGL 1, NVIDIA第一款支援DirectX的產品。 RIVA TNT-建基於NV4,支援DirectX 6和OpenGL 1.1,這個顯示卡系列使nVIDIA成為市場領導者。 RIVA TNT2-建基於NV5,支援DirectX 6和OpenGL 1.1。擁有128位元3D架構。 Vanta-建基於NV6,支援DirectX 6和OpenGL 1.1。是一顆128位元TNT架構的低成本繪圖處理器。 GeForce-個人桌上型繪圖處理: GeForce 256-代號為NV10,支援DirectX 7,OpenGL 1.2,硬體轉換與投影(T&L),能使用DDR作為顯示記憶體。 GeForce 2-代號為NV1x,支援DirectX 7,OpenGL 1.2。 GeForce 3-代號為NV20,支援DirectX 8.0著色,OpenGL 1.3,記憶體頻寬節省技術。 GeForce 4-代號為NV2x,支援DirectX 8.1,OpenGL 1.4。低廉的MX系列只支援DirectX 7,因為它是建基於GeForce 2。該系列最後發表的PCX 4300是加入HSI橋接晶片以支援PCI-E介面的繪圖處理器。 GeForce 5-代號為NV3x,支援DirectX 9.0B,OpenGL 1.5,特色是可以呈現’電影級效果’。PCX系列是加入HSI橋接晶片來支援PCI-E介面的繪圖處理器。 GeForce 6-代號為NV4x,支援DirectX 9.0C,OpenGL 2.0,特色是一個改進了的著色引擎,更節省電力的設計和SLI技術。 GeForce 7-代號為G7x,支援DirectX 9.0C,‘Windows Display Driver Model’,OpenGL 2.0。這系列改進了著色效率,率先支援TSAA和TMAA抗鋸齒技術,亦支援SLI、vP引擊。 GeForce 8-代號為G8x,支援DirectX 10,OpenGL 3.3,採用統一管線結構。它是由頂點、幾何和像素著色引擎(統稱SM 4.0)組成。支援Luminex引擎、CSAA抗鋸齒技術、Quantum Effects、B2P(8600GT/GTS/8500GT/8400 GS系列)引擊和改良後的vP引擊。 GeForce 9-代號為G9x,支援DirectX 10,OpenGL 3.3。 GeForce 100-代號同樣為G9x,支援DirectX 10、OpenGL 3.2,均為GeForce 9系列的更名產品,僅提供於預先建置(OEM)的系統中。 GeForce 200-代號為G2xx,支援DirectX 10、OpenGL 3.2,部分後期型號支援DirectX 10.1與支援GDDR5顯示記憶體,運算效能兩倍於上代的,而且其首發的高級顯示卡 - GTX 280以單GPU勝過GeForce 9800GX2的雙GPU。唯其高效能帶來的也包括用電量上升。 GeForce 300-代號為G21x,支援DirectX 10.1、OpenGL 3.2,部分為GeForce 200系列的更名產品,僅提供於預先建置(OEM)的系統中。 GeForce 400-代號為GF10x,支援DirectX 11、OpenGL 4.1、OpenCL 1.1,首次配備GDDR5顯示記憶體,2010年3月26日推出。 GeForce 500-代號為GF11x,支援DirectX 11、OpenGL4.1、OpenCL 1.1,主要為GF10x系列的改良,2010年11月8日推出。 GeForce 600-代號為GK10x,支援DirectX 11、OpenGL4.2、OpenCL 1.1。 GeForce 700-除旗艦型號GTX 780及GTX 780Ti外仍為GK10x,但有改進。而旗艦型號GTX780是Titan的縮減版,使用GK110,2013年5月23日推出。 Titan,Titan Black Edition,Titan Z - 代號為GK110,支援DirectX 11.1、Shader Model 5.0、OpenGL 4.3以及Open CL 1.2,爲Kepler系列芯片的完整版本,Titan Z為Titan的雙GPU版本,目標市場爲高端遊戲玩家。 GeForce 900-代號GM20x,是第一款使用Maxwell的高階繪圖卡,現時推出了GTX 980和GTX 970兩款旗艦及次旗艦型號,以及偏向中端的GTX 960,偏向中低端的GTX 950。 Titan X - 是第一款使用Maxwell的超旗艦繪圖卡,以取代上一代採用Kepler芯片的Titan系列,主力偏向要求高端遊戲達到4K畫質的玩家;2016年則推出Titan X Pascal超旗艦繪圖卡,使用與GeForce 10同樣的Pascal架構(GP102),同時記憶體升級為GDDR5X,效能比Titan X Maxwell更佳 GeForce 10-代號GP10x,是第一款使用Pascal的高階繪圖卡,現時推出了Titan Xp、Titan X 、GTX 1080 Ti、GTX 1080和GTX 1070Ti 、 GTX 1070六款旗艦、中階的GTX 1060(3/6GB)、GTX 1050 Ti(4GB)以及GTX 1050(2GB)。 GeForce 16 - 代號TU11x 使用了與GeForce RTX 20一樣的Turing架構 但是缺少了即時光線跟蹤,中階的GTX 1660Ti(6GB) 、GTX 1660(6GB)、以及GTX 1650(4GB)。 GeForce RTX 20系列-代號TU10x,是第一款使用Turing的高階繪圖卡也是第一款使用即時光線跟蹤功能 , 模擬光線反射的繪圖卡,現時推出了RTX 2080 Ti(11GB)、RTX 2080(8GB)、RTX2070(8GB)、RTX2060(6GB) Titan RTX-代號TU102,爲Turing系列芯片的完整版本,使用光線跟蹤跟蹤功能,模擬光線反射,同時核心原是為深度學習而設計。 GeForce RTX 30系列-代號GA10x,使用Ampere的高階繪圖卡, 擁有第二代即時光線跟蹤功能 , 成員包括 RTX 3050, RTX 3060, RTX 3060Ti, RTX 3070,RTX 3070Ti, RTX 3080, RTX 3080Ti, RTX 3090, RTX 3090Ti。於2020年9月17日開始逐步發售,但因加密貨幣礦潮而供貨緊張,導致價格飆升,不過2022年開始,加密貨幣幣值大跌,價格回到正常範圍。 GeForce RTX 40系列-代號AD10x,使用Lovelace的高階繪圖卡, 擁有第三代即時光線跟蹤功能 , 成員包括 RTX 4090, RTX 4080, RTX 4070Ti, RTX 4070, RTX 4060Ti,RTX4060。於2022年10月12日開始逐步發售。RTX 4090在發售後被報導有多起顯示卡的12VHPWR供電介面過熱融化的案例發生,輝達官方在調查該事件的原因後,表示根據收到全世界的50多起案例,認為是使用者沒有完整將電源插頭插入顯示卡的供電介面所導致的。

Quadro-專業級繪圖處理器。 Quadro-基於GeForce 256,專業級繪圖處理器。 Quadro 2-基於GeForce 2,Quadro改良型專業級繪圖處理器。 Quadro DCC-基於GeForce 3,數位內容創作。 Quadro 4-基於GeForce 4,專業級繪圖處理器。 Quadro FX-針對桌上型電腦和行動工作站的專業級繪圖處理器。 Quadro CX-專為Adobe Creative Suite設計的加速器。 Quadro NVS-專業級商用繪圖處理器,後獨立劃分為NVS系列。 Quadro Plex-針對最複雜的重度繪圖和運算問題的專業級繪圖處理器。 Quadro RTX為圖形渲染、AI深度學習或是光線跟蹤等方面而設。 Tesla-伺服器高效能運算處理器。

中央處理器

Tegra-系統單晶片產品,基於ARM架構的處理器,包含有圖形處理器、音效處理器、北橋晶片、南橋晶片和記憶體控制器等功能。

晶片組

ION - 行動電腦平臺,包括晶片組與整合型繪圖處理器 nForce - 原來只可支持AMD平臺,在獲得Intel的授權後,從nForce4開始連Intel平臺亦可支持。而MCP79就可以支援VIA的C7及Isaiah處理器。 nForce IGP(AMD Athlon/Duron K7產品線) nForce2(AMD Athlon/Duron K7產品線,北橋被稱為SPP(system platform processor)或IGP(Integrated Graphics Platform),後者整合了顯示晶片。而南橋被稱為MCP(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Processor),支援SoundStorm音效) nForce3(AMD Athlon 64/Athlon 64 FX/AMD Opteron,南北橋整合的單晶元晶元組,被稱為MCP) nForce4(4X, Base, Ultra和SLi,支援PCI Express,AMD Athlon 64處理器。SLI版本支援SLI技術) nForce 500(AMD Athlon 64 FX/Athlon 64 X2/Athlon 64/Sempron或Intel Core 2 Extreme/Core 2 Duo/Pentium D/Pentium 4/Celeron D) nForce 600 nForce 700 nForce 800 nForce Professional - 專業級晶片組,針對搭載AMD處理器的工作站與伺服器。 nForce Professional 2000 nForce Professional 3000 Xbox基於NV20顯示核心設計,使用英特爾Pentium III/Celeron作為平臺 PlayStation 3(RSX ‘Reality Synthesizer’)基於G70顯示核心設計

開放GPU授權

英偉達於2013年6月宣佈將向設備製造商授權顯卡技術,首個授權的 GPU 核心將基於開普勒架構。英偉達還表示,其他核心(如下一代Maxwell)也會開放授權給ARM廠商。

市場歷史

在DirectX前

NVIDIA的第一款產品名為NV1(STG2000X),授權SGS Thomson Microelectronics生產,於1995年5月推出。它是建基於二次曲面貼圖作為立體圖形的實現方式。這張卡亦整合了音效卡(只能作播放用,並沒有音效輸入),和SEGA Saturn(世嘉土星)遊戲手柄和操縱桿的接口。由於世嘉土星是建基於Forward-Rendered Quads技術與Quadratic Texture Maps,幾款SEGA Saturn的遊戲亦被移植到電腦平臺,例如《鐵甲飛龍》和《VR快打》。但是,NV1只能艱難地行進,因為該市場已有很多對手。 之後,市場對NV1失去興趣,因為Microsoft發佈了DirectX規格,DirectX以多邊形作為立體圖形的實現方式。隨後,NV1繼續祕密地發展,成為NV2計劃,該計劃由世嘉資助了幾百萬元。世嘉希望一個整合了音效和繪圖的核心能減低下一代遊戲核心的製造成本。但是,世嘉最終瞭解到二次曲面貼圖是有缺點的,最終亦沒有證據證明該核心被恰當地除錯。這事件成為NVIDIA黑暗的一面。

一個新穎的開始

NVIDIA發佈了兩款失敗的產品後,CEO黃仁勳領悟到公司要繼續生存,就必須作出改變。他僱用了David Kirk作為首席科學家。David Kirk原本是屬於軟體開發商Crystal Dynamics,一間提供優良視覺品質的公司。他基於對著色的熟悉,將NVIDIA的3D硬體經驗合併起來,使NVIDIA得以翻身。 作為企業轉型的一部分,NVIDIA放棄了一些專利界面,轉為全面支援DirectX,亦棄掉一些多媒體功能,減低製造成本。NVIDIA亦採用了一個為期六個月的內部週期目標。將來,就算某一產品失敗,亦不會威脅到公司的生存,因為下一代的代替物隨時可用。 但是,自從世嘉NV2的合同隱蔽起來後,僱員都被投閒置散,很多工業觀察者都認為NVIDIA不會再活躍於研發工作。所以當RIVA 128在1997年首次推出時,它的規格都是難以置信的。效能比市場領導者3dfx的好,還有一個完整的三角形生成引擎。RIVA 128大量銷售,因為其低廉的價格,高效能的2D/3D加速,使它成為OEM受歡迎的選擇。

GeForce世代

在1999年下半年,NVIDIA推出了GeForce 256(NV10),最特別的是它帶來了硬體幾何轉換與光源(T&L)。GeForce 256的核心頻率是120 MHz。它亦提供了先進的影像播放加速、動態補償、硬件子像素alpha混合和四條像素流水線。配合DDR作為顯示記憶體,使NVIDIA輕易成為性能領導者。 基於產品的成功,NVIDIA贏得了Microsoft的合約──為Xbox研發繪圖硬件。這令公司增加了二億美元收入。縱使這計劃用去了工程師很多時間,但短期內,並沒有對公司做成很大的影響。終於,GeForce 2 GTS於2000年夏天正式發售。 NVIDIA從研發高度合成核心時,得到很多額外的經驗,並將之應用在GTS中,結果核心頻率得到了改善。NVIDIA亦可以選出較高質素的晶片,用作高價產品。最終,GTS的核心頻率是200 MHz。它的像素填充率是GF256的兩倍;材質填充率是GF256的四倍,因為每條像素流水線都支援多層貼圖。它亦新加支持S3TC壓縮技術、FSAA和改善了的MPEG-2動態補償。 隨後,NVIDIA推出了GeForce 2 MX,針對低廉和OEM市場。它只有兩條像素流水線,核心頻率是175 MHz,隨後增加到200 MHz。縱使價格低廉,但效能不俗。GeForce 2 MX成為史上最成功的顯示卡。而移動型號GeForce2 Go亦於2000年年尾裝運。 同時,3dfx的Voodoo 5延期過久,這引起電腦史上最令引人注目的破產。NVIDIA於2001年收購了3dfx,獲得其專利和商標權,以及反鋸齒技術和大約100位工程師。

效能領導

NVIDIA推出GeForce 6顯示卡系列還擊,成為FX災難的關鍵解決方法。著色效能提升了,而電源消耗則減少了。透過與開發者,尤其是那些參與了NVIDIA的"The way it’s meant to be played"計劃的開發者緊密合作,NVIDIA做事更果斷,以求更完善。這樣就能更輕易製造一些與行業要求一致的硬件。 結果這樣改善了企業的焦點,隨後NVIDIA亦發佈了GeForce 7系列。它擁有24條像素流水線,自AMD Radeon 9700發佈後,NVIDIA第一次取得無可爭辯的性能優性。更重要的是,產品發佈當天,消費者就可買到相關產品,而價錢亦適中。而ATI的產品則飽受產品延遲發布之苦。 2005年,受惠於PCI-Express接口的高頻寬,NVIDIA推出了自3dfx公司所獲得技術SLI(速力)。透過這個技術,可以並聯兩張顯示卡,理論上使繪圖效能加倍(實際上只有大約1.4-1.6倍)。它重新確立了NVIDIA在高端市場的名譽。ATI的同類型產品是X1000系列顯示卡的CrossFire。 2009年1月,劃時代的55奈米製程顯卡問世並採用新的命名規則為GT200b.之後下一代GTX 280緊接推出;它擁有1062.72 GFLOPS浮點運算能力;另外還有一款雙晶片架構的GTX 260問世它有216三角形著色力(作成顯卡後稱為GTX 295)於市場上投石問路,值得一提的是它每一獨立GPU晶片有240條流線程能力,但是隻有448-bit記憶體頻寬。藉由雙晶片之助一舉達到1788.48 GFLOPS浮點運算能力並有1.75GB的GDDR3。 2010年3月,NVIDIA正式推出了之前受困於良品率問題拖延很久才發表的Fermi架構,是NVIDIA首款支援DirectX 11的產品。

供貨困難

2020年,受新冠疫情對全球供應鏈造成的影響,以及虛擬貨幣生產者對於顯卡近乎空前狂熱的需求,NVIDIA的RTX 30系列顯卡從2020年上市之日起從未有過充足供貨。部分虛擬貨幣生產者願意以超過官方指導價50%甚至100%、200%的誇張加價幅度去購買市面上本就不多的顯卡。導致個人玩家根本買不到新型號的顯卡。在中國大陸的電商平臺京東,甚至出現十萬人蹲守在半夜搶幾十張顯卡的場面。在日本新蛋平臺,也出現了超出原價顯卡20%-30%並必須搭配指定主板一起捆綁售賣的情況。英偉達表示,供貨緊張的情況可能會持續到2022年4月纔會改善。 而到2021年12月,顯卡供貨緊張現象未見緩解。

隱瞞電子加密貨幣利潤被罰

美國SEC證監會在2022年5月6日宣佈NVIDIA公司同意繳納550萬美元的罰金以便和解相關指控,NVIDIA被指在2017到2018年間故意誤導投資者關於加密貨幣市場如何影響其銷售。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執行部門加密資產和網絡部門負責人克里斯蒂娜·利特曼(Kristina Littman)表示:“英偉達未能披露信息,導致投資者無法獲得評估該公司在一個關鍵市場業務的關鍵信息。”“所有發行人,包括那些追求涉及新興科技機會的發行人,都必須確保其信息披露及時、完整和準確。”SEC裁定NVIDIA違反了1933年證券法案第17(a)(2)和(3)條以及1934年證券交易法的披露規定。該命令還發現,英偉達未能維持充分的信息披露控制和程序。英偉達既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SEC的調查結果,但它同意接受勒令停止,並支付550萬美元的罰款。

收購ARM 失敗

2020年9月Nvidia與軟銀集團共同宣佈對ARM 的收購計劃以推進Nvidia在雲計算、智能手機、PC、自動駕駛汽車和機器人的發展,該收購案金額達400億美金。隨後,在包括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中國反壟斷局、歐洲執行委員會等官方反壟斷團體施壓,與其他競爭者的訴訟及反對下,於2022年2月宣佈終止 NVIDIA對 Arm的收購。根據收購協議,軟銀集團將保留NVIDIA 預付的 12.5 億美元。

相關條目

NVIDIA顯示核心列表 NVIDIA晶片組列表 全球二十大半導體廠商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NVIDIA官方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VIDIA Blo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英偉達的Instagram帳戶 NVIDIA GeForce的Instagram帳戶 英偉達的Facebook專頁 NVIDIA GeForce的Facebook專頁 英偉達的Twitch頻道 NVIDIA開發者社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 3 (電訊) 3dfx 3dfx Interactive 720p ADP (公司) AGEIA AMD AMD處理器列表 ANSYS公司 AOL APX 2500 ARM ARM架構 AT&T Adobe Adobe Creative Suite Airbnb Alphabet Android Anthropic Apple Silicon Athlon Athlon 64 Athlon 64 FX Athlon 64 X2 Atlassian Autodesk BCE公司 BT集團 Bing Booking Holdings Bright Computing CACI CA科技 CDW CEO CGI Group CPU CSX公司 CUDA Cadence Celeron Celeron D Cg語言 CloudXR CoStar Group Core 2 CrossFire CrowdStrike Crystal Dynamics DLSS David Kirk DeepMap DeepMind Dell EMC Dexcom Diamondback Energy DirectX Disney+ DoorDash Duron EBay Exluna Expedia公司 Facebook Flipkart Fortinet GE医疗 GPU GameCube GeForce GeForce2 GeForce 100 GeForce 10系列 GeForce 2 GeForce 200 GeForce 256 GeForce 3 GeForce 300 GeForce 4 GeForce 400 GeForce 5 GeForce 500 GeForce 6 GeForce 600 GeForce 7 GeForce 700 GeForce 8 GeForce 9 GeForce 900 GeForce Now Google Groupon HCL科技 HP 企业服务 Hybrid Graphics IBM IOS IReady Icera Instagram Intel Intel Atom Intuit KDDI LG集团 LG電子 LSI公司 MPEG-2 MediaQ Mental Images Meta Platforms Micromax Microsoft MongoDB NASDAQ-100 NCR公司 NForce NForce2 NForce3 NForce4 NForce 2 NForce 3 NForce 4 NForce 500 NForce 600 NForce 700 NForce 800 NForce 900 NTT DOCOMO NV1 NV2 NVIDIA 3D Vision NVIDIA AI-on-5G 计算平台 NVIDIA ActiveArmor NVIDIA BR02 NVIDIA BR03 NVIDIA BR04 NVIDIA DualNet NVIDIA EPP NVIDIA ESA NVIDIA FirstPacket NVIDIA G-Sync NVIDIA GameWorks NVIDIA GeForce NVIDIA GeForce 100 NVIDIA GeForce 10系列 NVIDIA GeForce 16系列 NVIDIA GeForce 2 NVIDIA GeForce 200 NVIDIA GeForce 20系列 NVIDIA GeForce 256 NVIDIA GeForce 3 NVIDIA GeForce 300 NVIDIA GeForce 30系列 NVIDIA GeForce 4 NVIDIA GeForce 400 NVIDIA GeForce 40系列 NVIDIA GeForce 5 NVIDIA GeForce 500 NVIDIA GeForce 6 NVIDIA GeForce 600 NVIDIA GeForce 7 NVIDIA GeForce 700 NVIDIA GeForce 8 NVIDIA GeForce 800 NVIDIA GeForce 9 NVIDIA GeForce 900 NVIDIA Gelato NVIDIA GoForce NVIDIA HybridPower NVIDIA ION NVIDIA LinkBoost NVIDIA MCP51 NVIDIA MCP61 NVIDIA Maxine NVIDIA MediaShield NVIDIA NF200 NVIDIA NV1 NVIDIA NV2 NVIDIA NVS NVIDIA OptiX NVIDIA Optimus NVIDIA PowerMizer NVIDIA PureVideo NVIDIA Quadro NVIDIA RIVA 128 NVIDIA RIVA TNT NVIDIA RIVA TNT2 NVIDIA SLI NVIDIA SmartDimmer NVIDIA SoundStorm NVIDIA Surround NVIDIA System Utility NVIDIA Tegra NVIDIA Tesla NVIDIA TurboCache NVIDIA Vanta NVIDIA nForce NVIDIA nView NVIDIA晶片組列表 NVIDIA顯示核心列表 NVIDIA高級渲染中心 NVLink Naver (公司) NetApp Netflix Nintendo Switch Nvidia NVENC Nvidia Shield TV Nvidia收购Arm案 OEM OPPO Okta (identity management) Old Dominion Freight Line OpenAI OpenCL OpenGL Opteron Orange (公司) PCI-E PCI-Express PCI Express PS3 Pace Soft Silicon PayPal Pentium 4 Pentium D Pentium III PhysX PlayStation 3 PortalPlayer Project Denver QQ Quadro Quadro 2 Quadro 4 Quadro CX Quadro DCC Quadro FX Quadro NVS Quadro Plex Quadro VX RIVA 128 RIVA TNT RIVA TNT2 RSX ‘Reality Synthesizer’ RayScale Razer Inc. S&P 500 SEGA Saturn SK海力士 SK电讯 SLI Scalable Link Interface Sempron Shield Portable Shield Tablet Sony SoundStorm Spotify Stexar T&L T-Mobile T-Mobile美国 T-Systems International GmbH TCL科技 Take-Two Interactive Tegra The Trade Desk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reads Tiktok Twitter VDPAU VIA VIA Isaiah VKontakte VMware VR快打 Viking科技 Vivo Wii Windows 8 Windows Mobile Workday X86 X (2023年公司) Xbox Xbox (遊戲機) Xbox 360 Yandex YouTube Zscaler 三星電子 上市公司 世嘉 世界 世界先進 世紀互聯 世纪互联 东芝 个人电脑 中兴通讯 中国电信 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中國大陸 中央處理器 中芯国际 中華電信 串流媒體 主機板 二次曲面 互联网 互联网档案馆 亚德诺半导体 亚美亚 亞馬遜公司 产业 京东集团 京瓷 亿滋国际 仁寶電腦 代工 代工生产 任天堂Switch 伊士曼柯达公司 伏打微架構 传音控股 伺服器 佳能 來贊達 信实通信 信息技术 信達思 個人電腦 偉創力 傑夫·費舍爾 儒博實業 先锋领航 光線追蹤 克耳文微架構 克蒂斯·普里姆 克里斯·馬拉科夫斯基 克里格胡椒博士 全球二十大半導體廠商 再生元製藥 冠捷科技 凱捷 利润 (经济学) 利盟 力積電 加利福尼亞州 加州 半导体 半导体厂商销售排名 半导体器件制造 半導體 华为 华纳兄弟探索 博思艾伦汉密尔顿控股公司 博通有限 卡夫亨氏 印孚瑟斯 反壟斷局 可口可樂歐洲太平洋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 台積電 吉利德科學 和碩聯合科技 哈苏 唯品会 嗶哩嗶哩 因美纳 固态硬盘 国际消费电子展 国际证券识别码 图灵微架构 图睿 圖形處理器 圣克拉拉 (加利福尼亚州) 地理坐标 埃克西尔能源 埃森哲 塔塔咨询服务 夏普 外判 多媒體 大卫·罗森塔尔 大型计算机 大立光電 大衛·柯克 天弘科技 天狼星XM 奇虎360 奥莱利汽车配件 奧林巴斯 好市多 威剛科技 威普罗 威瑞斯克分析 威盛電子 威訊 威騰電子 子公司 字节跳动 存储设备 宇力電子 安培微架构 安森美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 安謀控股 安谋 安进 宏碁 富可視 富士康 富士通 富智康集團 小米集團 尼康 居禮微架構 工作站 市值 布萊恩·凱勒赫爾 希捷科技 帕卡 帕斯卡微架构 帝盟 平板電腦 应用材料 康卡斯特 廣達電腦 开普勒微架构 弗蘭克·富克斯 影像 影馳 徕卡相机 微信 微星 微星科技 微晶片科技 微架構 微軟 微软 微软移动 德勤 德国电信 德州仪器 德懷特·狄耶克斯 快扣 快捷半導體公司 思爱普 思科系统 怪物饮料 恩智浦半导体 惠普 意法半導體 愛立信 戴爾 手机 技嘉 技嘉科技 抖音 拉丁语 拼多多 挪威電信 捷普科技 搜狐视频 搜狗 搜索引擎 携程集团 摩托罗拉移动 摩托罗拉系统 攝爾修斯微架構 数据狗 斯普林特 新加坡电信 新思科技 新浪 新浪微博 施乐 日本電信電話 日本電氣 日立製作所 星巴克 晟碟公司 晶圓 晶圓代工 晶片組 智慧財產權 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列表 最大的信息技术公司列表 最大的软件公司列表 東芝 松下電器 林德集团 柯尼卡美能達 格芯 桌上電腦 樂天 (1997年成立) 橙色服务公司 比爾·戴利 沃爾格林聯合博姿 沃达丰 沛齊 泛林集团 派拓网络 浮點運算 海康威视 海思半導體 海爾集團 消費電子產品 渤健 源訊 澳大利亞電信 無廠半導體公司 營業額 爱德士 特利亚电信 特拉华州普通公司法 特斯拉 (公司) 特斯拉微架構 特許通訊 理光 瑞昱半導體 瑞薩電子 甲骨文公司 电子商务 电子数据系统 电子计算机 百事公司 百度 百思买 直覺手術 瞻博网络 知乎 矽統科技 硅谷 硬件加速 硬盘 社群網路 神州数码 福泰製藥 科帕特 科磊 稅前息前利潤 竞争与市场管理局 筆記型電腦 精工愛普生 系統單晶片 約拿·阿爾本 約瑟夫·葛雷柯 納斯達克100指數 索尼 索尼LSI设计 索尼半导体制造 索尼移动通信 紫光集團 組織創始人 統一著色器架構 維旺迪 網路設備商 總裁 繪圖處理器 纬创资通 纳思达 纳斯达克 维基共享资源 网易 羅斯百貨 美元 美元树 美光科技 美卡多 美国 美國聯合能源公司 美國電力公司 美洲电信 美滿電子科技 義大利電信 联想集团 聖塔克拉拉 聯發科技 聯華電子 股東權益 股票代號 腾讯 臺灣 色拉布 艺电 艾司摩爾 艾爾莎科技 艾索倫電力公司 艾达·洛夫莱斯微架构 英德拉系統 英業達集團 英特尔 英飞凌科技 荣耀终端 荷蘭皇家電信 莫德纳 華倫海特微架構 華碩 菲利普·卡馬克 萬豪國際 蓋瑞·塔羅利 蔡司公司 蘋果公司 蘭格·賈亞拉曼 蘭金微架構 行動PCI Express模組 行動裝置 西班牙電信 訊連科技 諮詢 词源学 诺基亚 诺基亚网络 谷歌 貓途鷹 費米微架構 資產 賽門鐵克 贝克休斯 赛富时 超威半导体 超微半导体 趨勢科技 軟銀 軟銀集團 軟體 輝達圖形處理器列表 輝達晶片組列表 遊戲機 邁絡思 那斯達克 金士頓科技 銷售時點情報系統 鎧俠 鐵甲飛龍 (電子遊戲) 门户网站 防毒軟體 阿斯利康 阿联酋电信 阿里巴巴集團 雅虎 雅虎公司 (2017年至今) 集成电路封装 集成电路设计 雙倍資料傳輸率 電子遊戲 電腦成像 電訊公司 電訊盈科 霍尼韦尔 霍普微架構 露露柠檬 韩国电信 頂點 (電腦圖學) 領英 顯示卡 飞思卡尔 香港 馬文·伯克特 驅動程式 高性能計算 高知特 高通 魅族科技 鴻海 鴻海科技集團 麥斯維爾微架構 黃仁勳 黑莓公司 龙芯中科